【廣告】
小型木質(zhì)刻著蓮花形的香爐,有著長長的手柄。只能插一枝香,是進行佛事儀式時,讓主法和尚及齋主奉在手中的,叫手爐。圖中的這個南北朝博山香爐高13厘米,直徑11厘米,上下兩層,可以自然啟合。還有專焚香末,形狀象盒子般的香爐,大多為銅鑄,分三層,下層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層盛放香末,上層才能焚香;模型多是篆體的“壽”或“喜”字,鑄成連續(xù)不斷的回形岡狀圖案,厚約0.40公分;把香末放在模型上,做成美麗的圖案;在起點燃著,蓋上爐蓋讓它順序燃燒,非常典雅;這種香爐,很少用來供佛或祭祖,多用在書齊焚香。
北宋陶蓮花香爐,這尊灰色陶器蓮花香爐,高13厘米,直徑14厘米,看上去比較大氣,造型比較別致,拿在手里分量較輕,十分罕見。在人們的生活習(xí)慣上認為香爐的功能,便是一件敬佛或是祭祖的禮器。我為寫《尋訪中華名窯》一書,曾遍訪各地古窯遺址,但對這尊香爐出處,無法作出判斷。據(jù)朋友講他從福建與江西交界處購得。從器物底座造型風(fēng)格來看應(yīng)該是北宋中期的東西,但當(dāng)時中原大地早已流行瓷器生產(chǎn),“秦磚漢瓦”的陶器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絕大部分地方已不再生產(chǎn)陶器,擺在我們眼前的是實實在在的陶器祠堂銅香爐雕塑,讓人不得不重新加以思考。
蓮花瓣片片向上,自然微微收口,顯得十分莊重。一件銅器的表面進行分塊單獨氧化,使得單件銅器表面呈現(xiàn)多種不同的氧化色,美輪美奐、妙不可言。蓮花瓣爐身竟達五層之多,錯落有致,下有連結(jié)一體的三層臺基,比例得當(dāng),沉穩(wěn)典雅。從灰陶釉色剝落之處可看出來,胎骨為橘紅色陶土,燒制溫度在850℃左右。從蓮花造型的祠堂銅香爐雕塑來看,很大程度上同中國佛文化與祭祀活動有密切的關(guān)系。自東漢佛流入中國本土后,蓮花已與佛結(jié)下了親密的因緣,成了佛國的象征與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