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模具鍛造的表面處理技術
模具鍛造的表面處理技術:
1.表面合金化(擴散滲)
將金屬或非金屬沉積在基體材料表面上,通過擴散作用滲入到基體材料表面內,改變材料表面的化學組成、相結構,以提高材料表面的使用性能。
2.化學轉化
將金屬零件放入一定的化學溶液介質中,使其表面形成鈍性化合物膜層,以提高材料表面的性能。工程上,常用的鈍性化合物膜層主要有鉻酸鹽鈍化膜、磷酸鹽鈍化膜、草酸鹽鈍化膜、鋼鐵零件表面的發(fā)藍等。另外,工程應用中,常常將表面粗糙度的降低工藝(磨光、拋光、滾光等)及表面著色等也歸于化學轉化這一類表面改性工藝。
鍛造法蘭的生產過程是怎樣的?
鑄造法蘭坯料具有形狀準確、加工量小、成本低等優(yōu)點,但存在鑄造缺陷讓我們來看看鍛造法蘭的生產過程。
鍛造過程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步驟:選擇高質量的坯料沖裁、加熱、成形和鍛造冷卻。
在生產中,根據鍛件的質量和批量的不同,選擇不同的鍛造方法,鍛造工藝包括自由鍛造、模鍛和薄膜鍛造。
自由鍛造具有生產率低、加工余量大的優(yōu)點,但該工具簡單通用。廣泛用于鍛造單件和小批量鍛件,形狀簡單。自由鍛造設備,包括氣錘、蒸汽錘和液壓機,適用于小、中、大型鍛件的生產。模具鍛件尺寸精度高,加工余量小,鍛件纖維結構分布合理,可進一步提高零件的使用壽命,模鍛生產,操作簡單,易于機械化和自動化。
自由鍛造的基本過程:在自由鍛造過程中,通過一些基本的變形過程逐步鍛造出鍛件的形狀。自由鍛造的基本過程是鐓粗、拉長、沖壓、彎曲和切割。
鐓粗是一種沿軸向鍛造原材料以降低其高度和增加截面的工序。這種工藝通常用于鍛造齒輪坯和其他盤形鍛件。起起落落分為兩種類型:全鐓粗和部分鐓粗。
拉深延長法是一種提高坯料長度和減小截面的鍛造工藝。它通常用于制造軸坯,如車床主軸和連桿。
模具鍛造件工藝規(guī)程確定模鍛工序
模具鍛造件的成形一般包括三種類型的工步,即模鍛工步(包括預鍛和終鍛)、制坯工步(包括鐓粗、拔長、滾擠、卡壓、成形、彎曲等)、切斷修整工步(包括切斷、切邊、沖孔、校正、精壓等)。
預鍛工步是使制坯后的坯料進一步變形,以保證終鍛時獲得飽滿、無折疊、無裂紋或其他缺陷的鍛件;同時有助于減少終鍛模膛磨損,提高模具壽命。終鍛工步用以完成鍛件的終成形。所以,當鍛件形狀復雜,成形困難,且生產批量較大時,一般都采用預鍛,然后再終鍛。
制坯工步主要是根據鍛件的形狀和尺寸來確定的。錘上模鍛件按形狀不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圓餅類(或稱盤類)模鍛件,其特點是在分模面上的投影為圓形或長度接近寬度的鍛件,如齒輪、法蘭盤等;另一類是長軸類模鍛件,其特點是在分模面上的投影長度與寬度相差比較大,如臺階軸、曲軸、連桿、彎曲搖臂等。
鍛造件的氮勢控制
根據鍛造件使用特性來選擇滲氮表層的組織,如承受沖擊載荷又要具有高耐磨性能,就不希望有相層,如單耐磨性能好,表層相影響就不大。如使用特性是抗蝕性能,則必須有完整的相層存在。這些,可以通過控制爐內氮勢來實現。爐內氮勢是通過控制爐內氨分解率來調整爐內氨和氫分壓比來實現氮勢控制。
早勒律研究了純鐵在氨-氫混合氣體中滲氮時,氣氛成分同滲層相成分的平衡關系,這給可控滲氮提供了初的依據。后來貝爾等人研究了滲氮反應的平衡條件,建立了“氮勢”的概念和氮勢門檻值,并利用氫氣稀釋氨氣,控制鍛件氮勢限制白亮層的形成,實現了可控滲氮工藝。
調節(jié)進氣的氨氣氫氣比例可以實現氮勢控制。為了實現其控制,還必須通過專門的試驗建立適于各種鋼種在滲氮溫度下形成白亮層的氮勢門檻值曲線。氮勢低于曲線則不形成白亮層,高于曲線則出現白亮層。
根據門檻值來調整氨氫混合氣氛,同時采用紅外分析儀分析氨氣,以使整個滲氮過程氮勢恒定不變,目前已經有微機來實現氮勢的自動控制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