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在市面上常見的寺廟香爐銅雕能分為下面幾類:手爐:望文生義就是放在手里的銅香爐了,有著不同的款式,小巧玲瓏,便于帶著。現(xiàn)代銅香爐本以仿古居多,雖然質(zhì)地相同但是不同時代的能工巧匠們卻把他們做成了作成種種形式。圍繞寺廟香爐銅雕的自身意義在演變,大膽創(chuàng)新,造型新穎,比例協(xié)調(diào)大方,比起古代香爐,添加了一份活力,加濃了些色調(diào),更加象征著國家的文化底蘊。
寺廟香爐銅雕堿液浸泡法將被腐蝕的銅香爐雕塑置于倍半碳酸鈉溶液中浸泡,使銅的氯化物逐漸轉換為穩(wěn)定的銅的碳酸鹽,銅雕的氯離子被置換出來轉入浸液中。浸液需定時更換,直至浸液中無氯離子出現(xiàn)為止。隨后將器物用蒸餾水反復清洗,除去堿液,干燥后封護。堿溶液僅把氯化物提取出來,保留著色彩斑斕的孔雀石等腐蝕層,不損害銅雕的原貌。此法缺點是置換反應時間長;另外氯化物不僅附在銹層表面,而且已滲入器物腐蝕結殼的深部,難以置換徹底。
博山香爐也稱寺廟香爐銅雕,又名熏爐,是西漢時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來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穢。圖中的這個南北朝博山香爐高13厘米,直徑11厘米,上下兩層,可以自然啟合。上半部分的做工精細美觀,螺紋狀雕刻,像燃燒的火把,熱情奔放;又像一座峰巒疊嶂的仙山,自下而上,整個山脈錯落有致,加上中央的尖頂,正好為13條,這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里是個吉祥的數(shù)字。博山香爐上有四個小洞,當爐腹內(nèi)焚燒香料時,煙氣便從鏤空的“山中”飄逸而出,仙氣繚繞,給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覺。它下半部分為盞形托,底為平底,釉面為米黃色釉,不施化妝土,除局部積釉處略厚外,施釉均勻,釉面有不少細小開片。蓋、爐吻合,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