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保持相應的濕度。清除并沖洗干凈疏松的灰層后,不能讓灰塑內濕外干,而必須用東西將其遮蓋,使其表面始終保持適當?shù)貪穸?。只有這樣才能便于修補和上色。公路左側石拱橋畔,溪流之上歷經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的,從天門崠逶迤而至的奇峰猶如大象,亦在此停住了腳步。如果灰塑表面過于干燥,修補的時候新的草根灰舊無法黏合在舊灰之上。此外,不保持灰塑表面濕度也會嚴重影響上色的效果。
灰塑是廣東傳統(tǒng)建筑特有的室外裝飾藝術。它以石灰為主要材料,拌上稻草或草紙,經反復錘煉,制成草根灰、紙根灰,并以瓦筒、銅線為支撐物,在施工現(xiàn)場塑造,待干后再涂上礦物顏料而成。
廣州仁威廟
建筑特色
仁威廟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廣三路深五進,另有偏東一列平房。進建筑,當中為主體建筑,東、西為配殿,第四進為齋堂,第五進為后樓。沿著南北中軸線,依次為頭門、正殿、中殿、后殿和后樓,左右為東、西序。扎制時要考慮骨架承受能力,以及結構問題,旨在保證成品的牢固性與結構的嚴謹性。頭門面闊11米,深8米。門外兩側各立一花崗巖石柱,柱頭雕有石獅子,柱身雕祥云和二龍戲珠,線條流暢,形象十分生動,俗稱為“龍柱”。
集中了嶺南古建筑藝術的精華,被譽為“桂殿蘭宮”。同時,整座廟宇造型各異,有方形、八角形,也有覆盆狀的。柱子有石柱、木柱,柱的截面有方形、八角形、圓形,也有轉角柱。 仁威廟中的木雕、石雕、磚雕都各有特色,工藝亦十分精湛。自明清鼎盛時期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揭陽民間藝術人才輩出,涌現(xiàn)出眾多杰出藝人和名匠,在粵東乃至全國同行業(yè)中占據(jù)重要位置,享有較高聲譽。陶塑、灰塑工細勁秀,具有濃郁的嶺南地方特色和風格,仿如陳家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廟內還有碑記多塊。
寺內布有天池一局,獨具匠心,既無走水涵道,又無排水顯溝,而用鵝卵石鋪砌成八卦圖案的池底,從不溢漲雨水,一種難以尋覓的小小草,長年稀落生長在石縫之間,據(jù)說可以入藥。墻上詩書壁畫,匾額皆出自名家,脈脈流風,因而聞名遐邇。陶塑瓦脊講究藝術造型,脊飾比例較高,脊飾“廣羅戲劇故事題材,博覽地方風物,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墨寶“眾薌國”堂匾,是清代貢生郭銅君所書,盛傳當時是用舊衣布捻成團蘸墨汁代筆寫就的,鐵畫銀鉤,蒼勁飄逸,稱之為神來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