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拔罐異常反應的預防及處理
(1)要仔細檢查罐子,不符合要求的棄之不用;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
(2)雖然拔罐的刺激不像針灸那樣強烈,但畢竟是穴位刺激。由于存在著個體差異,各人對刺激的反應程度強弱不一,故對于饑餓、疲勞、精神緊張、酒后的患者較好不要施術,尤其不要在反應強烈的穴位,如合谷、太沖等穴施術。環(huán)境氣溫不要太低,盡量不讓患者有寒冷感出現(xiàn)。
(3)上罐后要多詢問患者的感覺,多觀察罐內的皮膚變化情況。如果人訴說吸拔太緊,有疼痛或燒灼感覺(涂藥罐、敷藥罐出現(xiàn)輕度灼痛感屬正?,F(xiàn)象),可一手持罐,另一手的食指或拇指指尖輕輕壓一下罐口緣的軟組織,使軟組織與罐口邊緣間形成一個較小的縫隙,若是用氣嘴罐者,可稍旋松氣栓螺帽,讓少許空氣進入,以減小罐內負壓。
如果是施行密排罐者,應檢查是否罐距太近,是否需調整。如果經上述處理后仍有不適,應脫罐檢查。假若局部皮膚起泡,也應起罐。起罐后,涂以甲紫藥,并加以包扎,以預防感化。
(4)在施行針罐法時,如針口過于脹痛,或酸脹痛感向他處傳感,難以忍受,應起罐調整針的深度或刺向,待反應減輕后再進行拔罐。
中醫(yī)上拔火罐的原理:
中醫(yī)認為拔罐可以開泄腠理、扶正祛邪。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人體氣機升降失常,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所致。當人體受到風、暑、寒、濕、燥、火、毒、外傷的侵襲后,即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病理產物,如淤血、氣郁、痰涎、宿食、水濁、邪火等,這些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子,通過經絡和腧穴走竄機體,逆亂氣機,滯留臟腑;淤阻經脈,導致種種病癥。
拔罐產生的真空負壓有一種較強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經絡穴位上,可將毛孔吸開并使皮膚充血,使體內的病理產物從皮膚毛孔中吸出體外,從而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使臟腑功能得以調整,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醫(yī)認為拔罐可以疏通經絡,調整氣血。經絡有“營陰陽,儒筋骨,利關節(jié)”的生理功能,如經絡不通則經氣不暢,經血滯行,可出現(xiàn)皮、肉、筋、脈及關節(jié)失養(yǎng)而萎縮、不利,或血脈不榮、六腑不運等。通過拔罐對皮膚、毛孔、經絡、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導營衛(wèi)之氣始行輸布,鼓動經脈氣血,儒養(yǎng)臟腑組織,溫煦皮毛,同時使虛衰的臟腑機能得以振奮,暢通經絡,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使氣血得以調整,從而達到健身祛病療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