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銅鐘在開始出現(xiàn)的時候,主要功能是祭祀或者宴饗時的奏樂工具,有銘文記載:“用享以孝,于我顯祖文考。··…用宴以喜,用樂嘉賓父兄,及我朋友”,可以證明鐘的作用。當佛教闖入中國后,銅鐘因為聲音宏亮而悠揚,逐漸成為寺廟中不可或缺的法器。銅鐘可以給寺院的人一種警示作用,如果有重大事件發(fā)生,還可以用鐘聲來召集寺眾,隨著封建社會的發(fā)展,銅鐘和鼎一樣,也成了統(tǒng)治階級權力的象征,“鐘嗚鼎食”就是權力地位的標志。隨后,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競相鑄造各種巨型銅鐘,以此來彰顯自己的權力,達到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最終目的。同時,無論是鑄造工藝還是體積重量,銅鐘都不斷的發(fā)展。在明朝永樂年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北京大鐘寺博物館的明永樂大鐘,是明成祖朱棣下令鑄造,鐘高6.75米,直徑3.3米,鐘唇厚18.5厘米,重46.5噸,鐘內外有文字23萬多字。此鐘原在萬壽寺中,后被清乾隆皇帝下令移植大鐘,于乾隆八年(1743)完成。每天晨鐘暮鼓,后一術士說,北京西為白虎,敲鐘恐驚動白虎,因此不再敲鐘,清乾隆時 移到此寺,移動時是利用冬季在地上潑水,結冰后,鐘下墊圓木滾到大鐘寺,先將鐘立在一個土堆上,再蓋房子,后將鐘下的土堆上,再蓋房子,后將鐘下的土堆挖掉。
永泰寺銅鐘原為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區(qū)永泰胡同11號的永泰寺用鐘。這口銅鐘,造型古樸敦厚,蒲牢鐘鈕,底口為波浪狀花口,鐘體滿鑄佛教經(jīng)文。值得一提的是永泰寺銅鐘的捐資人是原任山西巡撫蘇克濟。
在永泰寺銅鐘上,蘇克濟的名字以及“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的鐘偈,遠大于其他經(jīng)文字體??梢娋梃T銅鐘的蘇克濟期望通過鐘聲,帶走他內心的惶恐與不安。但天網(wǎng)恢恢,蘇克濟在雍正皇帝的吏治整頓中并沒有幸免,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而今,這永泰寺銅鐘陳列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妙境梵音”展廳,它不僅僅是當年永泰寺的一件宗教法器,是如今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的一件藏品,更是警醒今人的絕佳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