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公園或旅游景區(qū)的銅馬,是讓我們欣賞的,是讓我們敬佩雕刻工匠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術(shù)并不是讓我們來破壞的。雖然我們對雕塑非常的喜愛但是也有一些人破壞這些由雕刻工匠辛辛苦苦雕刻出來的作品。比如在公園或者旅游景區(qū)我們都會看到一些游客在那些雕像上面亂寫亂刻的痕跡,最常見的就是“某某到此一游”、“某某我愛你”這類的字樣,把這些情感由這種方式表達是非常不正確的,應(yīng)遭到強烈譴責。衛(wèi)恒銅雕廠加工各種動物雕塑,歡迎您定做。
烏孫馬到了長安以后,漢家又得知大宛王在貳師城畜有善馬,名曰汗血,傳為龍種,日行千里。于是,漢使奉千金,賚金馬,不辭萬里,來大宛求善馬。宛王不與。漢使怒,椎碎金馬而去。這金馬是什么樣子,史書無載。
漢家以重兵征大宛。大宛城危,請和。漢得大宛貳師城善馬數(shù)十匹,中馬三千匹。漢武帝特令在絲路沿途設(shè)候馬亭,以迎送大宛馬。大宛馬勝于烏孫馬,故改稱烏孫馬為"西極馬",而稱大宛汗血馬為"天馬"。
漢武帝為紀念大宛馬的西來,詔令相馬專家東門京鑄大宛馬銅像,立于長安城未央宮的魯班門外,故魯班門又稱金馬門。據(jù)說,這金馬,東漢時,被從長安未央
宮遷到洛陽的平樂館。漢末,被董卓下令化銅鑄了銅錢!
西漢金馬,一個送給宛王,被砸碎了;另一個,又化銅鑄錢了,多么令人惋惜啊!可是,不無欣然的是,西漢金馬還有一具,在地下長眠了兩千多年,1981年5 月,終又出土問世。它通體鎏金,燦然若新。
這金馬,出土于絲路開拓的決策者漢武帝的茂陵附近。這樣,它就成為絲路鑿空的見證物,而更加引人注目。
這金馬,通高62厘米,長76厘米。呈站立狀,馬體中空。造型樸實,體態(tài)勻稱,肌骨均合解剖比例。如果說,長沙漢墓所出《相馬經(jīng)》,是世界養(yǎng)馬上有關(guān)馬的外形學(xué)的最早著述之一,那么,這金馬,也堪稱是世界上相馬術(shù)的最早的銅鑄標準馬式之一。
這金馬有一特征很值得注意,即在兩耳間生有一角狀肉冠,比馬耳還高。據(jù)《異物志》載:"大宛馬有肉角數(shù)寸。"明人曾桀《八駿圖詩》曰:"肉系疊聳真崔嵬,權(quán)奇如比真龍媒。"蘇軾講汗血馬,也說"肉鬃汗血真龍種"。顯然,肉角,肉粲,當指馬之肉冠。這一特征表明,這篷金銅馬就是依大宛馬的特征鑄造的。
據(jù)相馬經(jīng)說,這肉冠的大小,同奔馳的速度有關(guān)。其長一寸,日行三百,其長三寸,日行千里。如此說來,這鎏金銅馬,還是奔馳于絲路上的千里馬的標準式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