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觀念沒有深入人心
垃圾分類是一場久戰(zhàn),這就決定了對垃圾分類的宣傳推廣一刻都不能停下來。我們需要把垃圾分類寫進相關法律法規(guī)甚至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分類的配套不夠到位
在街頭、公園、商場和地鐵站內,分類垃圾桶隨處可見,但設置不統(tǒng)一:分類標識不清晰,顏色分不明顯,左右桶類別不固定……對推廣垃圾分類沒有實質幫助。
對分類沒有獎罰措施
對于一些垃圾分類做好的市民我們可以制定一個制度化、系統(tǒng)化的獎勵措施,比如可以給予一定幅度的減稅優(yōu)惠等等,用實實在在的實惠讓更多的民眾投入到垃圾分類當中。
加大對全民相關教育
不僅要在基礎教育階段把垃圾分類知識納入教育體系當中,更需要對成年人進行垃圾分類知識教育。只有長期教育才能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改變生活中的陋習。
樓道撤桶后家里就要買4個垃圾桶?
“垃圾桶制造業(yè)成風口”的調侃近也越來越多。
但廖齊梅表示家里買4個垃圾桶并不必要,“實際生活中,家里放置兩個垃圾桶即可,一個用來裝有機易腐垃圾,一個用來裝其他垃圾,即我們說的干濕分開?!?/span>
在家中,產生的可回收物主要是紙皮、塑料品、鐵罐等,本身相對干燥,定期或批量投放至小區(qū)設置的玻金塑紙和廢舊織物回收箱即可;而廢棄燈管、充電電池等有害垃圾則產生更少,只需配備一個小盒子盛放。對于產生多的有機易腐垃圾(廚余垃圾、吃剩的水果等)和其他垃圾,好有相應的垃圾桶。
在中國北京、上海等城市,多種具備不同功能的智能垃圾箱正在各個小區(qū)陸續(xù)試點。比如,北京某小區(qū)的一款智能垃圾桶, LED屏會實時更新國家垃圾分類的相應政策,演示分類步驟,還可以實時稱重,結算積分,居民可以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還有更加智能化的垃圾桶,桶身是由2700多個LED燈組成的顯示屏,其內部裝有傳感器,當往里面扔垃圾時, 能自動識別扔的垃圾,并將垃圾虛擬成各種小方塊往下落。這樣的智能垃圾桶,每一次互動過程都是一堂環(huán)保小課,受到小區(qū)住戶的歡迎。
上海的垃圾分類可謂是進行得如火如荼,而垃圾分類這一十分有意義的行為也將會開始慢慢在全國推行,那么,垃圾分類來了,你們的垃圾桶準備好了嗎?相信很多人在家里準備的垃圾桶還只是普通的垃圾桶,那么當面對垃圾分類的時候就會比較頭疼,而這時候你需要的可能是一個分類垃圾桶,例如小米有品上上線的這個雙層分類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