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嗩吶
討論2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
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臺灣民間稱為鼓吹;在廣東地區(qū)又被稱為嘀嗒 ,是廣東“八音”樂器中的一種。
嗩吶發(fā)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yīng)用。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xiàn)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并用于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本信息由鑫三芙為您提供,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產(chǎn)品信息,您可撥打圖片上的電話咨詢,鑫三芙竭誠為您服務(wù)!
阮
阮,阮咸的簡稱,還有一意即長頸琵琶,形似今之月琴,與從龜茲傳來的曲項琵琶不同。西晉竹林七賢之一阮咸善彈琵琶,唐代年間從阮咸墓中出土銅制琵琶一件,命名為“阮咸”,簡稱“阮”。結(jié)構(gòu)是直柄木制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唐時琵琶是軍中傳令之器,故有欲飲琵琶馬上催的說法。音樂器材吉他吉他(意大利語:Chitarra),又譯為結(jié)他或六弦琴。
阮起源
漢時,有眾多的馬上樂器傳入我國,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年),張騫出使烏孫國(今烏孜別克民族),烏孫王獵驕靡與漢通婚,烏孫公主出嫁前,漢武帝命懂得音樂的工匠參考琴、箏、筑、臥箜篌等創(chuàng)制了一種能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圓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這種樂器便是阮,當時稱“秦琵琶”。練習(xí)呼吸時應(yīng)注意三點:1、呼吸時,全身與呼吸無關(guān)的部分都要放松。
北魏壁畫中的阮起源說法不一,據(jù)漢代至魏晉時期的文史資料所載,阮是中國自己創(chuàng)造的一種圓體、直項、四弦、12柱(品)的樂器。起源大約在公元前217至公元前105年,漢時稱秦琵琶或秦漢子。西晉阮咸善彈此種琵琶,此琴因此得名阮咸。唐代,約在350年前后由西1域傳入中國的曲項琵琶盛行,在樂部居于首位。逐漸將曲頸琵琶直稱琵琶,而直柄圓形的琶琶,則稱阮咸。如果覺得第1把位彈起來太費勁,可以適當向高把位移一些(如從5品開始)。直到清代,阮雖仍保持著古制,但音域只有1個多八度,在民間流行的舊式阮,則退化為兩條或三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