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保護中國古建筑的意義
文化易變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它僅僅存在于人的意識里。而建筑,知識,語言,和所有人工的東西不過是文化的產物罷了。文化作為一種工具和技術只能由人類掌握 (有學者認為動物也有文化) 。所以,考古學無法直接挖掘出文化。那些文明古跡不過是文化模式的一種反映。
人類創(chuàng)造,發(fā)展,鞏固自己文化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過城市的建筑。因為建筑可以生動的表征文化,證明文化的存在(意識里的文化是看不見的) 。人們可以通過這種實體形像十分直接的感知和認同于自己的文化。而早期文明的出現也完全是基于城市的建立。正是由于文化的易于流失性,人類通過建造比人類壽命長很多的建筑和di標來記載曾經發(fā)生過的文明與文化。這種記載文化的方式比文字具有更加生動的意義。因為人們可以在古建筑的環(huán)境中體會,理解自己的文化內涵。文字的記載往往是抽象而具體的。但是建筑卻可以盛載文化的ling魂。這是文字無法達到的。所以,古建筑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載體。
根據損壞程度和項目的性質,古建筑的維修施工一般分為五種類型。
1.定期維修工程:
古建筑的建造需要定期維護,包括除草和屋頂掛鉤。局部發(fā)現陷阱;梁柱和墻體支撐得到加強。小規(guī)模項目,如場地清理、室內外排水和疏浚。這類項目不改變wen物的現有結構、材料、外觀、裝飾和顏色,一般由管理單位或用戶單位作為常規(guī)工作完成。
2.救援和加固工程:
在危及wen物安全的情況下,古建筑的某些部分應該被搶救出來,例如支撐、拉動、阻擋和加固等緊急項目。這類項目只有經過技術檢查、制定救援加固計劃并經wen物主管部門批準后才能進行。如因特殊情況,不能提前申報的,必須報備案。
3.主要維修項目:
為了更quan面、更大規(guī)模地改造古建筑,必須事先進行測繪、調查和研究,設計必須在充分掌握科學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工程設計必須經過仔細的分析和研究,征求有關方面zhuan家的意見,并提出“改造項目申請表”,根據wen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報wen物主管部門批準后才能實施。
4.當地修復工程:
它指的是對有廢墟和地面建筑不完整或損壞的古建筑進行部分修復。這類項目必須有詳細的科學依據,根據研究可以真正恢復局部結構或構件,根據重點修復項目的具體要求。
5.防護建筑和結構:
保護不可移動wen物的排水防洪大壩、防雨房、亭臺樓閣等安全設施,應當與wen物本身和環(huán)境相協調。增建建筑物、構筑物的設計方案應當以wen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為依據,并在施工前報wen物主管部門批準。
中國古代寺廟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為大門,山門左右分別為鐘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后面依次為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大雄寶殿是佛寺中重要、龐大的建筑,“大雄”即為佛祖釋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廟內大都另辟塔院。
大木結構糟朽變形
古建筑中,大木結構是主要的結構材料,維修工程的性質是由大木結構的損壞情況決定的。對于古建筑的險情而進行的一些臨時的、增加支撐等附加構筑物進行的安全措施就是搶險加固工程。維護保養(yǎng)就是在日常工作中進行保養(yǎng)型的維護處理,比如對屋面的草進行處理,室內的油飾、粉刷等。
工程的維修主要有一般性和重點維修之分,一般性的維修主要是對屋面的局部進行揭瓦、修補墻體、地面修補、化學保護以及大木的修補等。重點的維修工程主要有加附加梁、柱和挑頂打牮撥正等。大木維修就是要對加附加梁柱、柱子墩接等,需要嚴格按照木結構的加固標準以及要求進行,通過修繕的手段使古建筑問、wen物的結構安全得以保證,同時需要注意到加固后的外觀與整體建筑相適應,zui大限度地維護古建筑的原有結構、樣子,保證其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