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人類科技的發(fā)展,總是伴隨著偶然和機遇,顯微鏡的出現(xiàn)也是如此
人類科技的發(fā)展,總是伴隨著偶然和機遇,人類歷偉大的發(fā)明之一——顯微鏡的出現(xiàn)也是如此。眼睛,是我們的感覺。我們所獲得的信息,有八成是來自視覺。如果形容什么東西珍貴,總是說“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去珍惜它。 顯微鏡的演化史,先有放大鏡才有了顯微鏡,清晰的看微觀生物世界 愛護眼睛,青少年朋友首先要做到,在看書學習的時候,要把書本、紙張放在距離眼睛25厘米的地方。這個距離稱為“明視距離”。老師、家長要求的“25厘米距離”是怎么來的?原來,我們的眼睛,能分辨離眼睛25厘米處相距0.1毫米(100000納米)的兩個點。在這種情況下,睛來說,它們所成的視角大約是1’,所成的像恰好能落在的兩個感光細胞上。兩個點的距離如果小于0.1毫米,它們在上的像,就都落到一個感光細胞上,我們的視覺感受到的就只是一個點。顯然,設法把這個視角放大,我們就可以看到更小的東西。
掃描隧道顯微鏡的研制成功
掃描隧道顯微鏡的研制成功,展示的是綜合性成果之和諧美。早利用隧道效應來研究表面現(xiàn)象的不是賓尼希和羅雷爾,而是美國物理學家賈埃弗。我們可以想見,觀察樣品表面原子尺度,必定要求儀器具有極高的穩(wěn)定性。賈埃弗未能克服這個巨大的障礙。賓尼希和羅雷爾卻在3年時間里,實現(xiàn)了理論上、實驗技術上和機械工藝上三大方面的突破,從而解決了儀器的穩(wěn)定性難題,取得了后的成功。沒有機械工藝上的突破,掃描隧道顯微鏡是無法成功的。
高倍干物鏡為了便于觀察高倍顯微組織,現(xiàn)今顯微鏡一般均備有高倍
高倍干物鏡 為了便于觀察高倍顯微組織,現(xiàn)今顯微鏡一般均備有高倍干物鏡。例如Nikon公司生產(chǎn)的EPIPHOT300型金相顯微鏡(圖1)配置有放大100×、150×、200×的CFPlanApoEPI型干物鏡,其NA值均為0.95。盡管干物鏡的分辨率明顯低于油浸物鏡(100×油浸物鏡的NA值一般可達1.40),但由于簡化了操作并使試樣免于被油污染,現(xiàn)今已獲得更為廣泛的使用。近年來,Olympus公司生產(chǎn)的GX系列顯微鏡甚至還配置有更高倍數(shù)(250×)的干物鏡,盡管其NA值只有0.90,但是用它來進行觀察或拍照,已經(jīng)很容易使其放大倍數(shù)遠超過傳統(tǒng)上使用的數(shù)值(1100NA),這進一步證實了以上.3小節(jié)介紹的觀點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