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物理學的這些革命件,引起了顯微鏡科學技術的革命
物理學的這些革命件,引起了顯微鏡科學技術的革命。德國科學家魯斯卡和克諾爾想到,既然“一切實物粒子都具有波動性”,那可以用電子束代替光作為顯微鏡的“光源”。電子與光子一樣,也具有波粒二象性,而電子的波長比光的波長短得多,利用電子束照射樣品,就能分辨樣品更微小的細節(jié)。1932年,他們研制出臺電子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達到12000,超過了光學顯微鏡。這一年魯斯卡年僅26歲。1939年,在魯斯卡主持下,西門子公司制造出世界上臺實用的電子顯微鏡。如今,電子顯微鏡的工作電壓高達100萬伏,有效放大倍數(shù)高達100萬倍。電子顯微鏡完成了顯微技術的一次革命,因此魯斯卡獲得198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的一半,另一半由研制出掃描隧道顯微鏡的賓尼希和羅雷爾分享。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魯斯卡已經(jīng)是80歲的耄耋老人了,離他去世僅僅兩年。
物鏡按照無限遠象距進行設計而不是象常規(guī)物鏡
物鏡按照無限遠象距進行設計而不是象常規(guī)物鏡那樣按照有限象距進行設計,這種光學系統(tǒng)稱為無限遠色差和象差校正的光學系統(tǒng)或簡稱無限遠光學系統(tǒng)。使用這種光學系統(tǒng)時,當入射光從試樣表面反射再次進入物鏡后,并不收斂而是保持為平行光束,直到通過鏡筒透鏡后才收斂并形成中間象,即一次放大實象,然后才供目鏡再次放大。 平場消色差物鏡 現(xiàn)今新型顯微鏡已經(jīng)普遍使用平場消色差物鏡,甚至還可以配置更的平場復消色差物鏡。老式物鏡初次放大實象的直徑只有18mm~20mm,而平場消色差物鏡則規(guī)定高度校正的初次放大平面象的直徑為28mm,即象場面積增大了一倍,并使象場彎曲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金相試樣制備過程及注意事項
金相試樣制備過程一般包括:取樣、粗磨、細磨、拋光和浸蝕五個步驟。 取樣 從需要檢測的金屬材料和零件上截取試樣稱為“取樣”。取樣的部位和磨面的選擇必須根據(jù)分析要求而定。截取方法有多種,對于軟材料可以用鋸、車、刨等方法;對于硬材料可以用砂輪切片機或線切割機等切割的方法,對于硬而脆的材料可以用錘擊的方法。無論用哪種方法都應注意,盡量避免和減輕因塑性變形或受熱引起的組織失真現(xiàn)象。試樣的尺寸并無統(tǒng)一規(guī)定,從便于握持和磨制角度考慮,一般直徑或邊長為15~20mm,高為12~18mm比較適宜。對那些尺寸過小、形狀不規(guī)則和需要保護邊緣的試樣,可以采取鑲嵌或機械夾持的辦法。 金相試樣的鑲嵌,是利用熱塑性塑料(如聚),熱凝性塑料(如膠木粉)以及冷凝性塑料(如環(huán)氧樹脂 固化劑)作為填料進行的。前兩種屬于熱鑲填料,熱鑲必須在專用設備一鑲嵌機上進行。第三種屬于冷鑲填料。
金相顯微鏡在有色行業(yè)的應用
金相顯微鏡在有色行業(yè)的應用 1、通過金相檢驗來判斷鋁合金制品的質(zhì)量,探討各種缺陷的形成原因,從而改進工藝,提高制品的質(zhì)量。 2、通過金相顯微鏡檢查裂紋的大小,來判斷氧銅中氧含量;晶粒度評定等。 3、鎂合金加工制品的顯微組織及晶粒度評定 4、兩相鈦合金高低倍組織的檢驗 5、鐵基、銅基制品金相檢驗 6、鋼結硬質(zhì)合金金相檢驗 7、硬質(zhì)合金金相檢驗 8、材料表面處理后組織鑒別及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