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藏語中,“扎木”是聲音的意思,“聶”為悅耳好聽之意,“扎木聶”就是“聲音悅耳的琴”,可見藏族人民對這把琴的喜愛。
關于這把琴的誕生,這里還有一個小小的傳說
遠古時期,西藏還是一片大海,波浪有規(guī)律地此起彼伏,濤聲有節(jié)奏地傳向遠方,動人的韻律在天神耳邊縈繞,令他心花怒放、為之傾倒。
一天,從大海中走出來一位手持扎木聶的妙音天女,她一邊彈著手中的扎木聶,一邊盡情歌舞。妙音天女是天神,母親是大海,她又稱大海的女兒,不僅愛好詩詞文學,對音樂藝術也有較高造詣。藏族人民十分喜愛她,故此,扎木聶也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平措頓珠先生還借鑒了三弦、琵琶等彈弦樂器的演奏方法 ,在扎木聶上采用了換把演奏,一般可換三個把位,達三個八度,并能轉調(diào)演奏。使扎木聶可更廣泛的用于獨奏、合奏或伴奏。
彈奏時將琴持在右肩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拔奏,發(fā)音渾厚、響亮,和三弦音色相似。以前,札木聶只有一種,經(jīng)過改良,已經(jīng)發(fā)展出了高、中、低音的札木聶,滿足了演奏不同樂曲的需要。
牛角琴
是藏民族古老的弦樂器,已有500多年歷史,后因各種因素的交織,消失達400余年之久。
史料記載,生活在川甘青一帶的游牧藏民族,以牛角作琴筒、馬尾作弓、牛筋作弦、牛犢皮作琴面,制作成弦樂器,用來演奏極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音樂。
甲鈴
與銅欽均是藏佛傳教樂器中,兩個主要的旋律性的樂器。普遍認為甲鈴是內(nèi)地樂器嗩吶傳到西藏后的名稱,其形狀與內(nèi)地有異曲同工之妙
扎木聶
屬于藏族彈弦樂器之一,因琴面布設六弦,故稱六弦琴。廣泛流行于西藏自治區(qū)、四川、云南、青海、甘肅等地,“扎木聶”是藏語的叫法,意為聲音悅耳的琴。
歲月沉淀的民族傳統(tǒng)樂器
藏族器樂,有民間器樂和器樂兩類,分為打擊樂、吹管樂、彈撥樂和弦樂等四種。這些器樂,從取材到制造、形狀、音色和演奏技法等各方面都具有與眾不同的民族風格。 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自然、歷史條件,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藏族的先祖?zhèn)兺苓叺貐^(qū)和民族間進行文化交流,通過學習、借鑒、利用部分樂器,并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現(xiàn)在具有濃郁藏民族特色,吸收其他地區(qū)特點的藏民族特色傳統(tǒng)樂器。
藏族民族樂器種類繁多,彈撥樂器有扎念琴、揚琴;弓弦樂器有牛角胡、貼琴、根卡、胡琴、熱瑪琴等;吹管樂器有豎笛、骨笛、大號、號、嗩吶、銅笛、海螺、口弦、竹笛、泥笛等;打擊樂器有大鼓、熱巴鼓、達瑪鼓、巴郎鼓、鑼、镲、串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