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第二個誤區(qū),很多家長認為進行了這個“體適能訓練”,就需要看到運動成果。這種功利的想法,不只是運動類項目,在其它幾乎所有的教育類項目中,都很常見。
家長希望孩子在一節(jié)課里就學會前滾翻(雖然單就前滾翻這個動作而言,成人后幾乎很難用上),如果是專業(yè)的“體適能訓練”,這個目標無法達到,因為《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明確要求,“對技能性活動,不要過于要求數(shù)量,更不能機械訓練”。與孩子形成強烈信賴關系的成人越多,不同類型的成人之間會形成互補,會給孩子一個更全。孩子的認知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機械性的訓練、模仿,強制性的要求,適得其反,會影響孩子未來對動作的感覺、對動作的創(chuàng)造性。
所以,我們可以保證孩子們在堅持一個階段的訓練后(通常會持續(xù)幾個月時間),可以掌握這一階段目標中所涵蓋的所有動作,但要壓縮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nèi),我們不能,更不愿意去做這個保證。
所以,避免運動損傷,并不是去防止那些小磕小碰,因為防不住,也沒有必要。所以,只要家長理解了“體適能訓練”的核心思想和設計方式,就能自行為孩子進行“體適能訓練”(這也是本文的初衷)。但如果因噎廢食,害怕風險而禁止有潛在風險的訓練項目,對孩子的身體運動能力發(fā)展也是無利的。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關鍵還是在于老師們對訓練過程的嚴格把控,要確保孩子不會在訓練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的意外。
后,其實很多家長都會特別在意的一點擔憂,就是訓練效果。
我在這里還是要再重申一下,運動效果,不科學、不現(xiàn)實,所以我們不提倡。關鍵還是在于老師們對訓練過程的嚴格把控,要確保孩子不會在訓練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的意外。這就好比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作文水平好(按照目前教育對高改革的發(fā)展思路,語文比重將會顯著增大),而作文水平需要大量的閱讀積累、大量的寫作經(jīng)驗共同疊加,如果只看了一本書,就要把作文水平提高到一個很高的高度,不現(xiàn)實,也不可能。
除此之外,機構要想讓家長產(chǎn)生消費需求,還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實現(xiàn):
1、增強家長的“缺乏感”。每個家長都有“缺乏感”,比如醫(yī)生、老師常常指出孩子有各種缺陷不足,這種“缺乏感”會增強家長的重視度。
2、加強課程的功效,要讓家長一眼就清楚機構是做什么的,因此一定要在課程設計上下功夫。
3、降低家長采取行動的成本。對外:機構要降低家長時間及金錢成本,對內(nèi):機構自身要提高品牌影響力,讓家長選報體適能課程的時候一開始就想到選擇你的機構。
在挖掘家長需求時,機構會碰到三類家長人群:一類是動機強、消費能力強的家長,另外一類是動機弱、消費能力強的家長,后一類就是動機強、消費能力弱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