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模具表面的電鍍技術(shù)介紹
電鍍技術(shù)是一種用電化學方法在基體(金屬或非金屬)表面沉積金屬或金屬化處理的技術(shù)。它能使均勻溶解在溶液中的金屬離子,有序地在溶液(即鍍液)中和基體表面接觸獲得電子、還原成金屬原子并沉積在基體表面,形成宏觀金屬層——鍍層。
電鍍技術(shù)包括了技術(shù)原理、結(jié)合和鍍覆工藝、鍍液和設(shè)備等基本要素。經(jīng)過近200年的發(fā)展史,現(xiàn)代的電鍍技術(shù)已是一類綜合應用了當代科學技術(shù)成就、十分重要的表面工程技術(shù),具有非常寬廣、深入的應用領(lǐng)域。
拉擠型材模具在電鍍仿金層的后處理,鍍層在空氣中易變色,水洗不徹底時變色尤其快,因此電鍍后的鍍件應及時清洗,并立即進行后處理。采用BTA.H鈍化工藝可以有效地提金鍍層的抗變色能力,其作用機理是在酸性溶液中苯駢三氮唑與銅形成不溶性的薄膜,此膜牢牢地吸附在表面上,工藝規(guī)范為苯駢三氮唑2-49/L、磺基水揚酸3~49/L、十二烷基磺酸鈉0.2~0.59m、pH值2~3、溫度50~90℃、處理時間2~5min。此法不僅能提高鍍層防腐蝕及抗變色能力還能加深鍍層的色澤,是理想的后處理方法。
電鍍分類,一般防護裝飾性鍍鉻
鋼鐵、鋅合金和鋁合金鍍鉻必須采用多鍍層體系,如銅/鉻、鎳/銅/鎳/鉻、半亮鎳/光亮鎳/鉻、三層鎳/鉻、低錫青銅/鉻等。
銅及銅合金的防護裝飾性鍍鉻,可拋光后直接鍍鉻,但一般在鍍光亮鎳后進行鍍鉻,可更耐腐蝕。
目前,國內(nèi)多采用銅/鎳/鉻鍍層體系,大多采用普通鉻溶液,有特殊要求時使用復合鍍鉻溶液。
在電鍍后的機械加工(如拋光、研磨)及使用過程中,由于應力釋放而使鍍層并且深達基體,使無裂紋狀態(tài)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很快就不復存在。與此相反,微裂紋鍍鉻具有很大的實際意義。現(xiàn)代微裂紋工藝(如HEEF-25工藝)由于使用了特殊的催化劑,在電鍍過程中鍍鉻層的拉應力也逐漸增加。當拉應力超過鉻鍍層的抗拉強度后,造成鍍鉻層開裂而形成批裂紋,同時應力被釋放。隨著厚度增加,已建立的一批裂紋合攏并形成另一批裂紋并伴隨另--次的應力釋放。裂紋的密度是隨每次相繼建立的裂紋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