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由于紫禁城中的建筑大多為磚木結(jié)構,極易,被老百姓稱為金鑾殿的太和殿就曾被燒毀過四次。一次是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第二次是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第三次是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第四次是康熙十八年(1679年),其中明代的三次大火曾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大殿全部化為灰燼。紫禁城有名的一場大火發(fā)生在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亦即太和門大火。當時,慈禧已為光緒帝定了來年正月二十七日舉行大婚典禮,太和門這場突如其來的大火,距光緒大婚之日只有40多天。按照大清的祖制,皇帝大婚時,皇后要坐轎從紫禁城的正門午門被抬入皇宮,然后經(jīng)太和門再向北進入內(nèi)宮。同時,銅缸下面的漢白玉石基座里還要放置一盆炭火,并保證使其晝夜不息地燃燒著。由于太和門被大火焚毀,一時不可能完全修復,而光緒皇帝的婚期又不可隨便更改,慈禧遂責令扎彩工匠臨時扎制了一個一模一樣的紙?zhí)烷T,隆?;屎笳菑倪@座紙?zhí)烷T進入后宮的。
伴隨著銅缸生產(chǎn)廠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在城市銅雕和人物銅雕在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對于如何保養(yǎng)維護這些銅雕,可以從三方面進行。
一。駢三氮唑法,防止水蒸氣和空氣污染物的侵蝕;
二。氧化銀法,適于斑點狀局部腐蝕的器物及有金屬鑲嵌物的器物;
三。堿液浸泡法,使銅的氯化物逐漸轉(zhuǎn)換為穩(wěn)定的銅的碳酸鹽。
銅缸生產(chǎn)廠的口面積大有助于人們存放東西進缸,以及取出東西。
在銅缸生產(chǎn)廠工藝品工藝中,不可能就存在一種技法,還有銅雕圓雕、半圓雕、浮雕、線雕、鏤雕等,這五種是常常可以用到的技法
宮中設置大量銅缸的初意圖
產(chǎn)品主要有:動物雕塑、廣場雕塑、人物雕塑、銅雕佛像,銅鼎、銅香爐、銅寶塔、銅鐘等。憑借多年的鑄造經(jīng)驗和先進的鑄造技術,使處理過的產(chǎn)品具有防腐蝕性、防酸、防堿等,深受新老客戶好評。
宮中設置大量銅缸的初意圖是用來防火的,但其實際存在的價值不僅僅局限于消防,同時它還是宮內(nèi)大殿、庭院中不可或缺的陳列品。清代宮中各處陳設吉祥缸的質(zhì)地、大小、多少都要隨具體的環(huán)境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