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大腿假肢的穿戴訓練-檢查殘肢穿入接受腔的位置是否正確
(1)站立位:當身體重量轉移到假肢側時,坐鈷結節(jié)處能感到有良好的承重;恥骨下、內收肌部位無壓痛;殘肢的末端皮膚感覺已接觸到接受腔的底部但無疼痛;步行中假腳的外旋角度與健足相近。
(2)坐鈷結節(jié)位置:如果穿戴后坐鈷結節(jié)沒有承重,殘肢末端皮膚也不能接觸到接受腔底部,而殘肢大腿內側部位(即接受腔內上緣處)出現(xiàn)大的皮膚褶皺,這些情況的出現(xiàn)可能說明殘肢的軟組織沒有全部被拉近接受腔,沒有完全穿進去,需要脫下假肢,再穿一下。
(3)殘肢內側部位:如果穿上假肢,站立、步行中發(fā)現(xiàn)殘肢內側部位不舒服,步行中假腳尖向外旋或向內旋過大,說明假肢穿戴不正,穿歪了,需脫下重穿。重穿時應注意使接受腔的內壁方向與截肢患者步行方向一致。
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假肢
隨著智能假肢的深入研究,智能假肢的性能得到越來越大的提高。每位傷殘朋友都希望有一個貼近肢體功能的智能假肢,但市面上一部分假肢只是打著智能的名頭,其性能要求僅能達到智能腿的一半,故只能稱為電子腿(半智能)。
智能仿生假肢是采用人工智能學科的科學原理,在膝關節(jié)系統(tǒng)中整合了模仿大腦指揮身體行為的必要模塊,具備以下四大特點,才可稱為智能仿生假肢。
一、感知外界情況變革的能力
二、分析判斷現(xiàn)實情況的能力
三、操縱別的器關的能力
四、反響操縱結果的能力
具備以上四大特點才能充分模仿人類感覺器關網絡信息,大腦分析歸納摒擋信息,肢體服從于大腦指令結束行為的才能,使假肢膝關節(jié)可以或許迅速感知地面狀和行走速度,并且實時作出調度以適應路面狀況和行走的哀求。
如何選擇小腿假肢?
現(xiàn)代小腿假肢按懸吊方式分為環(huán)帶(PTB)、楔子式 ( KBM ) 、包膝式( PTES )、髁上懸吊 ( PTK ) 四種。
1、殘肢的長度:長殘肢者冬季容易感覺冷,不宜選鋁小腿,可選皮小腿或現(xiàn)代小腿中的膝上圍帶懸吊式的小腿(稱為髕韌帶承重小腿假肢,簡稱PTB小腿);中或短殘肢可選用接受腔能抱住膝部寬處式的(稱為髁部插楔式小腿假肢,簡稱KBM小腿);或選用能抱住髕骨的(稱為包膝式小腿假肢,簡稱PTES小腿)。
2、殘肢承重能力,膝關節(jié)是否穩(wěn)定:當膝關節(jié)不穩(wěn),殘肢短,皮膚疤很面積大,承重功能不好時,則應選用帶金屬膝關節(jié)鉸鏈、大腿上靿的小腿假肢。
3、年齡:老年人宜選輕便假肢;年輕、喜歡運動的人宜選擇萬向假腳或儲能假腳;兒童的假肢應選用每年都能很容易增加小腿長度和更換殘肢接受腔的假肢。
4、周圍環(huán)境、職業(yè)、經濟能力、維修條件;如果截肢者生活在農村,從事農業(yè)勞動可選用傳統(tǒng)假肢或實用、價廉的普及型小腿為宜,這類假肢便宜,也便于自己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