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武術與體育不同
體育,是育體之術,是以有形的解剖學為判斷準繩的肌體鍛煉,是磨練意志之術,但缺乏解決對敵時的意識訓練,所以體育訓練不具備實戰(zhàn)能力。據史料記載,達摩是南天竺人,他(種姓)婆羅門,他大概是公元五世紀七十年代來到中國。在真實的戰(zhàn)斗中,破壞對手的意識、意念及意向,才能達到攻其不備、以弱制強的效果。中級武術,是以修習這一點為導向的。這方面的訓練,不是有形的解剖學范疇,是無形的意識訓練范疇。
武術攻擊與自保
我們的承傳的(中國)武術文化,就是一套精湛的“自?!蔽幕恰肮簟蔽幕?。”技擊動作發(fā)出前各關節(jié)要放松,待出擊時突然伸直,勁達掌心,同時開聲一喊,令敵人心神猝然一驚,則掌力正至妙處。因為攻擊終也是為了獲得生存、生活、快活、快樂,而不是為了攻擊、而攻擊。一旦攻擊(打江山)成功了(唐、宋、元、明、清…中國古代五大一統(tǒng)王朝、歷代沉淀,無不如是。我們因為深諳此理法,才得以獨立強大、延衍流傳至今。止戈為武。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打斗等手法,來達到停止戰(zhàn)斗的目的。這是“攻擊別人”與“保護自己” 的區(qū)別,也是詠春拳源于上古宗室、用于自身自保而秘而不外傳的核心原因。
新中國武術運動的發(fā)展
(1)武術在國內的普及與提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武術運動發(fā)展非常迅速。1950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召開了武術工作座談會,倡導發(fā)展武術運動。1953年,在天津舉行了以武術為主要內容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1956年,中國武術協(xié)會在北京成立。1957年,原國家體委將武術列為體育競賽項目,并組織人力整理出版了“簡化太極拳”和一大批長拳類、器械套路。這些套路成了在群眾和學校中普及武術的基本教材,起到了促進技術規(guī)格統(tǒng)一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原國家體委于1958年制定了一部《武術競賽規(guī)則》,編訂了拳、刀、槍、劍、棍五種競賽規(guī)定套路。一些省市相繼組建了武術運動隊伍,使武術開始步入競技體育運動行列。競賽、表演以及群眾性武術活動的開展,促進了武術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在國家體委的統(tǒng)一指導下,各省市和基層區(qū)縣也相繼建立了武術協(xié)會、民間武術館、輔導站、研究會等地方武術機構。至此,武術運動蓬勃發(fā)展,遍及城鄉(xiāng),形成了一個廣泛的群眾性武術活動網。1966年開始,武術的發(fā)展遭到嚴重挫折。隋朝的時候,少林寺的功夫就已經遠近聞名,那時候,少林弟子幫助李世民除了王世充從而建立了唐朝,因此少林寺變在全國的地位更高。直到1972年,全國的武術比賽和表演才重新舉行。武術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開始得到逐步恢復,并且以調帶動普及,以普及推動提高,形成了比較興盛的發(fā)展態(tài)勢。70年代,以長拳類套路為主的競賽項目技術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十年結束之后,我國體育事業(yè)經過撥亂反正,得到迅速恢復,給武術事業(yè)帶來了新的生機,我國傳統(tǒng)武術進入了一個蓬勃發(fā)展的階段。1972年,各地體委和武協(xié)為搶救武術遺產,對武術進行了調查研究和挖掘整理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查明了全國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多達129個,使許多瀕臨失傳的拳技和資料得以挽救和整理,為武術的繼承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
武術培訓
挑肘
挑肘是以肘尖、小臂為力點由下向上或前上方挑擊的肘法。其動作方法是:并步抱拳,左腳向左邁步,左轉體成左弓步的同時,右臂大小臂折疊,以肩為軸向轉體后的身體前方,由下向上挑擊。肘與肩平,小臂在大臂正上方,拳心向頭側。(5)挑掌:挑掌是以掌拇指側為力點,由下向上弧形擺動,撩擊的掌法。右勢動作方法相同,方向相反。
挑肘一般用于打擊對方下顎部。
青少年練習時應注意:①挑擊時要借助腰胯轉動之力。②大小臂折疊要緊。
格肘
格肘是以肘或小臂為力點,小臂豎立,肘略低于肩部,保持大小臂角度,以肩為軸,使小臂豎立體側向體前或由體前向體側格撥的動作。有內(體前)格時,轉腕,拳心向內;向外(體側)格撥時,轉腕,拳心向外。
格肘一般用于防守,格撥開對我頭、胸部的攻擊。
青少年練習時應注意:①格擊時要旋轉小臂。②拳高不超過頭頂。③稍借助轉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