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銅鼓不但是一種樂器和重器,而且是一種裝飾圖案豐富多彩的藝術品。銅鼓上的各種圖案,形象地反映了當?shù)孛褡宓纳鐣睢L俗習慣和意識。因此,有的人說,銅鼓圖案本身就是一部內(nèi)容豐富的民族歷史教科書。
銅鼓表面裝飾普遍的是幾何紋飾,以單純的點、線以及圓形、方形、三角形等為基本要素,按照美的法則構成各種圖案。南方古代把銅鼓當作權利和財富的象征,有“得鼓二三,便可稱王”之說。有的幾何紋樣,充當主體紋飾,表現(xiàn)一定的主題思想;有的組成豐富多彩的幾何紋帶,作為邊飾,起著陪襯烘托、美化主體紋樣的作用。常見的幾何紋是云紋、雷紋、水波紋、席紋、錢紋、櫛紋、三角齒紋、細方格紋、羽狀紋、網(wǎng)格紋、菱形紋、圓圈紋、同心圓圈紋等等。
銅鼓產(chǎn)生于從原始社會跨入社會的初期,那時“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另可提供給物品上色(密宗,黑色,景泰藍色),鍍銀,鎏金,鎦金,貼金等業(yè)務。主持祭祀和指揮軍陣的大權已被少數(shù)首領所壟斷,用于祭祀和的銅鼓,已經(jīng)不是一般的樂器,而是少數(shù)所占有的、象征財富與的重器。隨著祭祀活動的頻繁,銅鼓也常陳列于祭器當中,逐漸的被賦予神秘色彩,成為通靈的圣物,演變成為溝通人神的禮器。
明清以后,封建王朝對民族地區(qū)加強了統(tǒng)治,逐漸“改土歸流”,終廢除了土司制,地方民族首領獨霸一方的地位削弱,乃至完全喪失。腰部的羽人舞蹈紋,舞人頭戴羽冠,上身露,自腰以下圍以鷺尾舞裳,雙臂下曲,向左右側(cè)伸,扭動腰身,翩翩起舞。作為民族首領統(tǒng)治象征的銅鼓,喪失了原來的作用,不再是少數(shù)所壟斷的重器‘財富象征和祀神禮器,成了廣大民眾所廣泛使用的一般娛樂樂器。
師宗龍慶地方的壯大族,十分敬奉銅鼓,他們視銅鼓如神,平時不準隨便亂敲,必須珍藏在家供奉,祈求它驅(qū)除,保佑人口平安、六畜興旺,即使逢年過節(jié),也要先用酒、肉祭獻,把銅鼓“請”出來方可使用。銅鼓的裝飾花紋,常見以下幾種:太陽紋是銅鼓最普遍的鼓面中心飾紋,它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滇系的太陽紋光芒呈長的銳角,而粵系的太陽紋光芒則細長如針。在龍慶的各壯族村寨中,大年初一的頭一件事就是祭銅鼓,凌晨一二時許,挑當?shù)厝郎蠀R合處的清水將銅鼓冼凈,舂一個大糯米粑粑,放在篩子里,上擺肉一刀、茶一杯、酒兩盅、菜六碗(四葷二素),再將篩子放在銅鼓上,由主祭人邊叩頭,邊禱告。
各村的小伙子組成銅鼓隊,把銅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頂上,懸于木架,首先擊鼓祭祖,然后進行擊銅鼓比賽。上述銅鼓鑄造試驗,所運用的技術、方法,都是現(xiàn)代的,工人的技術也很不錯,但銅鼓鑄造的難題始終無法克服。其法是大鼓對大鼓,小鼓對小鼓,以四面為1組,每鼓3人,輪換著打,不能中斷。以打得響亮動聽、節(jié)奏明快、耐力持久為勝。比賽往往通宵達旦。同時,男女青年結伴縱聲對歌。比賽結束,人們以從家里帶來的粽粑等食物進行野餐,歡歌笑語響徹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