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師傅大勺一揮淋上些香油,濃濃的胡椒香氣直往鼻子里鉆,慵懶的神經(jīng)也一下子醒了過來。大塊牛排浸潤在湯汁里令人眼前一亮,那豪放勁兒時間就贏得了吃貨的好感。
大塊牛排幾乎能蓋滿半個碗面,軟爛入味鹵香味很足,在湯汁里一泡更是添了許多胡椒香。咬一口就能看到里面的肉絲,口感很扎實。不過吃貨別被大嘴誤導(dǎo)了,多出的一塊牛排還是他憑借顏值刷回來的。
胡辣湯則是很百搭的一種小吃。它能保留至今、興盛至今,一定有其特有的高妙之處。
冬夏皆宜,冬天喝了暖身御寒,夏天喝了排汗祛濕。一般感冒,喝胡辣湯就可以搞定。
關(guān)于胡辣湯的起源,時間上應(yīng)該是在胡椒傳入中原地區(qū)之后,畢竟胡椒是河南人張騫“鑿空”、開辟絲綢之路,才傳到咱們內(nèi)地的。
僅僅作為一種早餐,就能被全國人們所熟知,胡辣湯的成名并不是因為方便。
因為正宗的胡辣湯做起來并不方便,甚至還很繁瑣,方便胡辣湯料出來的味道又沒有外面賣的好,所以這是一種只能在店里吃的早餐。
放的東西不一樣,味道上自然也有差別。逍遙鎮(zhèn)的湯有很濃的胡椒味,一碗湯下肚,七竅開了六竅,汗毛都要張開了;也有受不住辣的,喝一口湯,就得猛灌一口水緩緩勁兒。
北舞渡的湯則溫柔許多,它更加綿潤,每一種配料的味道都不突出,熬在一起,卻把肉湯的味道襯托了出來。逍遙鎮(zhèn)走的是爽口提勁兒的路子,像少林剛猛的硬功;而北舞渡則主打五味調(diào)和,與武當(dāng)張真人練的太極一樣,講究平衡和協(xié)調(diào)。
胡辣湯咋從宴席上走了下來,這恐怕是歷史,但我們不妨大膽推測。
明清時期,沾了光沙河四季通航的光,北舞渡在當(dāng)時名聲都很大。“拉不完的社旗店,填不滿的北舞渡”,意思是指北舞渡的貨運能力吞吐量巨大。
有了這么多買家和賣家,就一定會產(chǎn)生為這些人服務(wù)的第三產(chǎn)業(yè)。民以食為天,怎么吃飯,吃什么,一定是重中之重。
那些賣力氣的底層人民,沒有實力和能力去“篩三碗酒,切二斤熟牛肉”,更沒有時間坐下來細(xì)細(xì)品嘗味道之外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