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是廣西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歷史文化樂器,是體現(xiàn)廣西歷史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7、定音銅鼓作為樂器,對音響有一定要求,必須請專門鼓師進行調音,調音臺格后,則可以使用了。市場制度下,以提倡保護和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前提,遵循市場規(guī)律,培育和整合銅鼓文化品牌資源,從銅鼓文化館、銅鼓文化知識、銅鼓音樂、銅鼓舞蹈、銅鼓數(shù)碼新科技開發(fā)五個方面打造立體銅鼓文化產業(yè),建設獨特的壯鄉(xiāng)文化品牌, 延伸銅鼓文化產業(yè)鏈具有重要意義。
上述銅鼓鑄造試驗,所運用的技術、方法,都是現(xiàn)代的,工人的技術也很不錯,但銅鼓鑄造的難題始終無法克服。它早巳出現(xiàn)在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陶器上,甲骨文中可看出它的演變,商周時代把它加以發(fā)展.裝飾在銅器上,銅鼓用它作花紋圖案,反映了壯族先民一向從事農業(yè)生產,其中雷紋影響大,為求雨多建雷廟,解放前南寧亭子立有雷廟,古時壯人還有定六月二十四日為雷公誕的。但值得指出的是,近年來,銅鼓的和是一個比較熱門的工作,浙江、江西等一些樂器廠、工藝品制造廠也相繼做過銅鼓的鑄造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只是停留在學術研究和一般工藝品的層面,沒有得到使用銅鼓的民族的認可。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流縣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一類銅鼓 。時值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到10世紀的唐末。流行于廣西北流、陸川、容縣、浦北、廣東高州等地。6米、重達7噸的巨大銅鼓,是[1]目前世界大銅鼓銅鼓形狀像圓鼓,有各式圖案,有的銅鼓上還有蟾蜍圖案(越人崇拜蛙)。這種銅鼓的特征是:面大于胸,胸部略直,鼓腰收束、凹處平緩,足部較高。鼓面的立體蛙飾瘦小,蛙身無紋,一般為四只。又因鼓身遍布精細的云雷紋,故又有“云雷紋鼓”之稱。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靈山縣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一類 銅鼓。時當公元3世紀東漢末年到10世紀的晚唐時期。主要流行于兩廣地區(q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