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要養(yǎng)成用英語來思維英漢兩種語言差異較大,用漢語思維模式來取代英語思維模式,往往會逐字理解、對釋,這種一一對應的錯誤模式違反了英語表達規(guī)律。
如:(錯)Today is very close.(今天天氣很悶)英語語法中表示天氣時間和距離,常用it做主語。
(正)It is very close today.
又如:(錯)Sorry: I forget my dictionary at home. (對不起,我把字典忘在家里了)這是按照漢語的字面意思來表達,動詞'forget'在表示'忘記帶某物'時,不與地點狀語連用。
該句正確表達是'I left my dictionary at home.
【五官并用法】這是我學習英語時常用的一種方法。英語是一種語言,語言運用的高境界就是四會——聽說讀寫,因此相應的,要耳到口到眼到手到。為了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使更多的四會能力都得到訓練,耳口眼手完全可以一起上。拿到一個有聲文本,我一般會按下面的步驟進行學習。一遍,不看文本,只聽錄音;第二遍,進行聽寫,迅速準確地記下聽到的內(nèi)容;第三遍,一邊聽錄音,一邊將自己記下的內(nèi)容與文本對照,尤其注意自己聽錯的和沒聽清的地方;而處理應用文(信息性閱讀,主要目的在于獲取某方面的信息)時,筆者不建議全篇通讀,而是多注意細節(jié),如:時間、地點、人物或數(shù)據(jù)等。第四遍,對照文本進行跟讀;第五遍,不看文本進行跟讀。五遍下來,看起來似乎有點累,但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文本在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練習了聽力和口語,在聽寫的時候還復習了單詞的拼寫,可謂是一舉多得。其實仔細想想,平常我們聽課文,又豈止聽了五遍,可效果卻并不理想,我想這正是因為我們沒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錄音放了,耳朵聽了,卻沒有在腦海中留下多少痕跡。
許多身邊國內(nèi)的朋友老是抱怨記不住單詞或者覺得單詞是很讓人頭疼的一個東西.我不這么認為.
要知道詞匯僅僅只是語言的一個分支而已,組成的部分,如果只是希望日常生活,那么3000個基本單詞足以應付.要知道美國西部的農(nóng)民一輩子接觸的單詞不超過2000個,知道誤區(qū)在哪里了嗎?還是在于我們太拘泥在應試教育上了.
簡單的例子,park這個單詞,既有公元的意思,但也有停泊的意思,中文里的”泊車”也是從car park里音譯過來的.其實真正的老外也不會去學那些很枯澀難懂的單詞,就好象現(xiàn)在中國人很少有人會愿意去說去寫駢文一樣.意思一樣,表達方式可以多種,換一個說法并沒有什么關(guān)系.
昨天認識了一個小DD,問了一些問題.我覺得和我當初一樣,呆在國內(nèi)的很多國人缺乏的是一種務實的精神.
這話怎么說.當初我也一樣,為了表現(xiàn)語言的能力,就開始追求難句,復雜句,句型,成語,諺語等等,其實要知道,中國人能把自己的意思用英文表達干凈,不讓對方起歧義已經(jīng)很不錯了.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是連走路都不會就想跑,比如那種從句,幾乎沒聽見幾個老外會說,人家能省盡量省,力求簡單干凈,而我們卻在追求著把簡單的東西變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