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伯牙琴行是集樂器銷售、維修、音樂培訓為一體的綜合樂器行,經銷世界著ming品牌卡羅德、查爾伯特、貝寧、雅馬哈、敦煌等國內外品牌樂器,公司終堅持以誠信為本、顧客至上的誠信理念,致力于為廣大的音樂愛好者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
20世紀50年代末,陜西秦箏學會會長、著ming演奏家周延甲先生提出了“秦箏歸秦”的口號,從理論研究到彈奏技藝,從伴奏地方戲曲到編制秦韻風格箏曲,做了大量的工作,使陜西人民從新熟悉了箏。1957年,榆林箏名家白葆金參加了全國的民間音樂調演和陜西省第三屆民間戲曲匯演,并獨奏了《掐蒜苔》、《小小船》箏曲。1961年全國古箏教材會議在西安召開以及會議對陜西迷胡箏曲的肯定,都對秦箏在陜西的發(fā)展起了有力的促進作用。后來涌現了象《秦桑曲》、《姜女淚》、《香山射鼓》、《三秦歡歌》、《繡金匾》等優(yōu)xiu的陜西風格箏曲。而進入21世紀,涌現出一批青年古箏演奏家,其中以王中山、翟志榮、,邱霽、袁莎、蔣周健、劉樂、鮑棟、宋心馨等老師為代表。西安鼓樂、秦腔和迷胡清曲等史料中關于箏的記載,給陜西箏人以啟示,又有箏名家曹正、高自成、王省吾等人的巨大努力,眾多箏同仁的幫助,經過近三十年的實踐,陜西已漸漸地恢復箏奏秦聲。
浙江箏中“搖指”的運用是以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嚴格來說,這是在其他流派的傳統(tǒng)箏曲中所沒有的,因為在其他流派所稱的“搖指”或“輪指”實際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箏的“搖指”則顯示了它自身的特點而有別于其他流派。我們可以明顯地從《將軍令》和《月兒高》這兩首浙江箏曲中看到,前者以“搖zhi”模擬了號角聲聲的長嘯;5、富有魅力的特長,能在交際中成為焦點技不壓身,多才多藝都是人生的華彩。后者則以“搖指”表現了連綿不斷的歌聲。
筑箏又名筑紫箏,16世紀末主要作為歌曲伴奏樂器,現已趨于消亡。俗箏始于17世紀,盲人八橋檢校(1614~1685)在江戶(東京)習得筑紫流箏曲后,到京都將其改編增補,并作箏組歌、分段曲等,因而成為俗箏及日本箏其箏曲的創(chuàng)始人。箏的傳統(tǒng)演奏方法是右手拇、食、中指套上義甲彈撥,左手按弦。1921年宮城道雄創(chuàng)制17弦箏,已被廣泛采用。俗箏演奏的箏曲多為聲樂曲,也有據傳為八橋檢校所作的《六段》等器樂曲。宮城道雄創(chuàng)作的箏與尺八的二重奏曲《春之?!?,成為現代名曲。手型的好壞對于音色、以及以后彈奏高難度的曲子能否彈下來有影響。20世紀60年代后,三木稔等作曲家為俗箏創(chuàng)作了為數眾多的箏曲。
2、陶冶道德情操-“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音樂開發(fā)智力的潛能,陶冶道德情操的教化功能,是古今中外所證明并實踐的。特別是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寶庫中璀璨的的樂器瑰寶的古箏,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天籟之音,具有滋養(yǎng)的作用,使習箏者潛移默化之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東漢,光武帝建都洛陽,而北宋建都汴梁(即今之開封),都是在河南地區(qū),而在這個地區(qū)早就流行著民間音樂“鄭衛(wèi)之音”,秦箏隨著遷都流入河南,和當地民間音樂“鄭衛(wèi)之音”融合發(fā)展成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