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赤眼蜂
成蟲0.8毫米,眼赤紅色,故名赤眼蜂。體長約8mm,翅膀為紅色,正如中文名稱所提示,其有7個黑圖紋。成蟲壽命20~25℃時4~7天,30℃以上時1~2天。雌蜂平均產卵42粒,在害蟲卵內產卵,幼蟲孵化后取食卵液,殺滅寄主卵,7~12天繁殖一代。雌蜂產卵25~28℃,相對濕度60~90%為宜。20℃以下以爬行為主,活動范圍變小,水平擴散半徑減小,25℃以上時,赤眼蜂水平擴散半徑可達10米。放蜂1~4天內降大雨,對寄生效果有不良影響。
應用范圍:
防治菜青蟲、小菜蛾、甘藍夜蛾、斜紋夜蛾、棉鈴蟲等蔬菜、花卉及農作物上的鱗翅目害蟲。
瓢蟲按食性劃分
大突肩瓢蟲(Synonycha grandis)體長約12mm的大型瓢蟲,數(shù)量稀少。捕食介殼蟲。
澳洲瓢蟲(Rodolia cardinalis)體長約4mm的小型瓢蟲。翅膀為紅色,有黑色1圖樣。以捕食吹綿介殼蟲(Icerya purchasi)維生。原產地為澳大利亞,為了驅除吹綿介殼蟲而被引進到其他地方繁衍。
黑緣紅瓢蟲(Chilocorus rubidus)以捕食介殼蟲維生。多依附于梅樹上。學名里的“rubidus”(拉丁語中紅色的意思)是由于其紅色紋路看起來像Ruby。
菌食性
柯氏素菌瓢蟲(Illeis koebelei)亦稱為黃瓢蟲。體長約5mm。胸部上為白底的2個黑斑點,整個翅膀皆為黃色。以白1粉病菌等維生。
十二斑褐菌瓢蟲(Vibidia duodecimguttata)亦稱為白瓢蟲。體長約4mm。體色為黃褐色,有淡白的斑點。以白1粉病菌等維生。
植食性
只有食植瓢蟲亞科為草食性。草食性瓢蟲的特征為,與肉食性瓢蟲相較下翅膀不具光澤。
馬鈴薯瓢蟲(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此二種瓢蟲體長約7mm,在淡褐色身體上有28個黑斑點。尤其是當麗蚜小蜂密度較高時,粉虱被直接取食致死的數(shù)量也非常大,每頭成蟲在其生活期內可通過寄主取食方式殺滅約100個寄主,成為其除寄生性天敵防治白1粉虱外的另一種防治方式。馬鈴薯瓢蟲亦稱為大二十八星瓢蟲,身體和黑點比茄二十八星瓢蟲略大。由于它們會集體吃茄子與馬鈴薯的葉子而被視為害蟲。
波氏裂臀瓢蟲(Henosepilachna boisduvali)見于日本沖繩諸島、臺灣蘭嶼等地。以葫蘆科植物的葉子為食。
鋸葉裂臀瓢蟲(Henosepilachna pusillanima)見于日本八重山諸島內的與那國島等地、臺灣蘭嶼。
瓢蟲
瓢蟲科之一種。 又名“七星瓢?”、“七星花雞”。我國各地均有分布。鋸葉裂臀瓢蟲(Henosepilachnapusillanima)見于日本八重山諸島內的與那國島等地、臺灣蘭嶼。概體圓卵形,七星瓢蟲背弓似半球。體長5—7毫米,寬4—5.6毫米。觸角節(jié)狀,短,褐色;頭、口器、復眼、前胸、小盾片及腹面、六足皆為黑色。鞘翅紅色或橙黃色,具7個不規(guī)則黑色圓斑,其中一個黑斑由兩鞘翅中間接拼而成。年生4—5代。多見于田野、樹林、果園,嗜食小型昆蟲。性頗機靈,常跌落匿蹤或擦飛而去。體色美麗,玲瓏嬌小。飼用透明蟲盒或生境箱,亦可作瓢蟲牌點及標本賞玩。同科尚有二十八星瓢蟲、龜紋瓢蟲及瓜茄瓢蟲等,皆可飼以玩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