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小直徑軟管內窺鏡
可深入檢查直桿內窺鏡無法到達的地方,它與直桿內窺鏡較大的差異為使用軟性光學光纖組成影像傳遞系統(tǒng),光線一旦進入光纖后即無法逃脫,因此內窺鏡軸扭轉或彎曲均不會影響影像傳遞;由于影像是由與光纖數(shù)目相同的「點」組成,亦即影像分辨率由光纖數(shù)目所決定;越多直徑越小的光纖其成像分辨率也越高,當然制造成本也隨之提高。光纖內窺鏡光纖數(shù)目可由3500條至高達22000條,為了方便觀察,也有可控制前端導向變換不同視角的二方向及四方向控制機構。
內窺鏡的測量技術
光學測量技術是發(fā)動機孔探技術的一個質的飛躍,其利用測量功能,通過依賴被檢測對象上的已知尺寸做為參照物(即比較測量法)或自身具有的測量體系(即完全測量法)可以對缺陷的尺寸大小進行測量,以便對缺陷進行定量的評估而達到視情維護的重要目的。
目前只有視頻內窺鏡具有光學測量功能,其中比較測量法主要是單物鏡比較測量法,而完全測量法主要有單物鏡陰影測量法、雙物鏡立體測量法、單物鏡激光測量法、單物鏡三維立體相位掃描測量法(以下簡稱3D相位掃描測量)等。
內窺鏡的照明技術
目前市場上工業(yè)內窺鏡的照明技術主要分為兩種︰前置光源和后置光源。
前置光源技術,光源通常直接裝在鏡頭上,例如采用貼片的方式,不用通過光纖或者光纖束傳遞光信號,目前國產(chǎn)內窺鏡和部分進口內窺鏡品牌大部分采用的是前置光源技術。這種光源技術,主機成本低,但是鏡頭成本較高,因為集成了光源的緣故,而且由于鏡頭直徑通常不足10毫米,狹小的空間限制了光源功率不可能太大,導致無法看清被檢對象或者成像清晰度受到一定影響。
后置光源技術,光源后置在主機里,通過成像光纖傳遞光信號,在鏡頭上設置有出光口達到照明的目的。這種光源照明技術,主機成本略高,鏡頭成本相對低一些,主要應用于比較專屬的進口工業(yè)內窺鏡品牌上。后置光源的照明方式,由于光源位于主機里,沒有空間上的限制,因此可以采用大功率光源,保證照明的亮度,從而保證了圖像清晰度。
工業(yè)內窺鏡
工業(yè)內窺鏡自誕生之日起就向社會展示了其眾多先進之處,缺陷的探查與測量是工業(yè)內窺鏡的一個重要功能,傳統(tǒng)測量技術包括:單物鏡陰影測量法、雙物鏡立體測量法等。但是上述各種測量技術往往既耗時(例如立體測量法需要更換鏡頭)又需要專屬知識,測檢員必須訓練有素、經(jīng)驗豐富,才能獲得穩(wěn)定、可重復驗證的結果,因此測量仍然是工業(yè)視頻內窺鏡的棘手問題。然而隨著3D相位掃描測量法及3D測量工業(yè)內窺鏡的出現(xiàn),上述問題迎刃而解,工業(yè)內窺鏡的測量功能上升到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