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
中國對丁基橡膠的研究開發(fā)始于20世紀60年代,并建立了中試生產裝置,后因各種原因而停止。
1999年,合成橡膠廠引進意大利公司技術,建成國內首套丁基橡膠生產裝置,于2000年開始普通丁基橡膠的國產。
現狀
國內玩家紛紛將自身產能向附加值更高的鹵化丁基轉型,呈現出普通丁基自給率下降、鹵化丁基自給率上升的趨勢;
丁基橡膠(isobutylene-isoPrene rubber,縮寫為IIR)的開發(fā)始于1870年,是用三作催化劑,使異丁烯于室溫下進行反應制得低分子量的均聚物。1931年,Otto和Muller-Cunaradi用路易斯酸(如BF3)使異丁烯在-75℃左右的溫度下聚合,制得高分子量的聚異丁烯。但因這些聚合物的化學結構是完全飽和的,故不能用諸如為基礎的普通硫化體系進行硫化。加之聚合物冷流和蠕變大,不能用傳統(tǒng)的方法加工。Spark和Thomas用少量異戊二烯(或丁二烯)與異丁烯進行共聚,于1937年成功地合成了可硫化的丁基橡膠,繼之于1941年建廠,1943年正式進行工業(yè)生產。與此同時,加拿大 Polysar公司也在建設丁基橡膠生產廠,年設計能力為6700噸。目前,美國Exxon公司在英國、法國、日本,Polysar公司在加拿大、比利時分別建有丁基橡膠生產廠。
再早期的承載輪胎內胎主要為天然橡膠為主要材料,但隨著輪胎從尼龍子午線過度到全鋼絲后對內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需求后就發(fā)展到了主要在石油當中提取的丁基膠內胎,又因天然膠內胎生產的早所以稱為A類胎,丁基膠內胎生產的晚稱為B類胎。優(yōu)點相比天然膠內胎,丁基膠擁有更好的氣密性、耐高溫,耐老化。[2]缺點制作工藝比較復雜,因天氣,濕度,溫度變化而變化。不易掌控生產,幾乎全世界各地的工廠都出現過不同批次的規(guī)模問題內胎,尤其是剛剛建廠的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