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根據現行財稅體制的有關規(guī)定,一般應先由審計機構對企業(yè)的會計資料及所反應的經濟活動先進行審驗,并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內部審計作為風險管控的第三道防線,能夠對公司的業(yè)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有效性、適當性提出相關意見和改進建議,內部審計部門的負責人向組織中的決策層負責并報告工作。隨著公司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內部審計機構擁有越來越充分的組織地位,
審計評估的主要對象是對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和會計報表進行的核查、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的核驗、審查和評價;內部審計發(fā)揮的作用,幫助企業(yè)管理者改善風險管理體系,有效降低不必要的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進而確保企業(yè)經營目標的實現。資產評估的依據包括行為依據、法規(guī)依據、產權依據、取價依據(內部資料、外部資料);其中內部資料就會存在真實性,完整性等問題。
加強審計基礎管理。一是審計人員在實施審計時要按照審計質量控制辦法的要求,搞好審前調查,按照審計方案確定的工作重點,合理確定審計重要性水平,嚴格審計證據收集,為作出準確的審計評價奠定基礎。二是加強審計復核,從而保證審計評價的準確性。三是充分發(fā)揮業(yè)務會議制度的作用。所有的審計項目都必須經相應的審計業(yè)務會議審定,確保審計評價經得起歷史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