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寶塔起源
其實,寶塔并不是中國的'原產(chǎn)',而是起源于印度。漢代,隨著佛j教從印度傳人中國,塔也'進口'到了中國。'塔'是印度梵語的譯音,本義是墳?zāi)梗枪糯《雀呱畧Aj寂后用來埋放骨灰的地方。
公元一世紀前后,印度的窣堵波隨著佛j教傳入中國,'塔'字也應(yīng)運而生(塔字既象形,又涵蓋了stupa的音與義,從'土'旁,含有封土之下埋有尸骨或'舍利'之意)。塔七級八面,內(nèi)外兩層枋柱半拱,磚身木檐,是10世紀長江流域磚塔的代表作。然而,中國并沒有滋生印度佛j教的社會土壤,佛j教只好依附傳統(tǒng)的禮制祠祀,佛塔也和古典的樓閣臺榭結(jié)合起來,'上懸銅串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即在多層的樓閣頂加上一個有九層相輪的塔剎。(三國時,笮融在徐州大建佛寺,寺中造塔,塔名九鏡塔,塔的形式是塔頂'上懸銅窣九重,下為重樓閣道'。)
九鏡塔
九鏡塔位于徐州睢寧縣,為中國有記載早的寶塔,浮屠寺也因此塔而更名為'九鏡禪寺'。"《醒世姻緣傳》第九三回:"晁梁自己同著眾人將尸抬入棺內(nèi),入在地中,建了七層形容詞塔,做了道場。公元睢寧九鏡湖494年,北魏拓跋氏入主中原,下邳改為東徐州,外族統(tǒng)治者接受漢文化,大興佛儒,諭各地方f官府修筑寺廟浮屠,九鏡禪寺更在擴建之列。至唐代貞觀年間,九鏡禪寺更名為釋迦院,這便是羊山宗善禪寺的前身。南宋時期,下邳依舊為兵家重鎮(zhèn),在宋、金交戰(zhàn)中,九鏡塔不幸為戰(zhàn)z火所毀,后重建于睢寧九鏡湖浮屠寺中。
據(jù)《后漢書》和《邳州志》載:公元193年,東漢丹陽人笮融任下邳相時,就在下邳城西南二里處的羊山上建浮屠寺。見寶塔品》:"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橫二百五十由旬,從地踴出住在空中。浮屠寺上累金盤,下為重樓,可容三千余人。浮屠寺里建有佛塔,塔上有九個金盤(九面銅鏡):八面朝八方,中間一面朝天,故名九鏡塔。磚石建造的九鏡塔為八角九級,各層均有飛檐翹角,塔身內(nèi)外有佛雕480尊,飾以黃金錦衣。塔有148級臺階,盤旋而上至塔頂,為我國早的寶塔。
天津薊縣白塔
天津薊縣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舊稱漁陽郡塔,遼清寧四年建。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除了以上列舉的七類古塔之外,在中國古代還有不少并不常見的古塔形制,如在亭閣式塔頂上分建九座小塔的九頂塔。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筑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nèi)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塔身南面設(shè)門,內(nèi)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shè)磚雕假門;四個側(cè)面凸雕碑形,上書佛j教偈語。八個轉(zhuǎn)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昌黎古塔寺塔
在河北省昌黎縣城西北端,有一座古塔寺,寺院里有一座古塔寺塔,又稱源影塔。百多年來不斷的變遷,至今古塔寺的房屋面目全非,只保留下來這一座塔。塔的四周近些年已經(jīng)建設(shè)了民居房屋,十分密集,僅有一條小巷可以通至塔旁。
昌黎縣城大部分是老式平房,沒有高樓遮擋,所以從全城都可望見古塔,非常壯觀。7米的華蓋,華蓋以厚木作底,上置銅板瓦并做成40條放f射形的筒脊,華蓋四周懸掛著36副銅質(zhì)透雕的流蘇和風(fēng)鈴,微風(fēng)吹動,鈴聲悅耳。這座塔是遼代建造的,據(jù)民國二十二年《續(xù)修昌黎縣志》記載:這座塔在明代嘉靖、萬歷時期屢次進行重修;清代順治、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各個時期亦都進行重修,但是塔的式樣尚未改觀。
此外還有房山云居寺法舍利塔、良鄉(xiāng)遼代法象寺佛塔、懿州城塔、成州城塔(紅帽子塔)、順州城塔(十家子塔)等遼代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