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無線傳感器
無線傳感器網絡和ISM頻帶的應用介紹,2.4GHz頻帶和幾種1GHz以下頻帶是今天蕞廣泛使用的ISM 頻率空間。數據收集工作在無線傳感器節(jié)點完成,被壓縮后,直接傳輸給網關,或者如果有要求,也可以利用其他無線傳感器節(jié)點來將數據傳遞給網關。由于2.4GHz頻帶如此的紛繁雜亂,一些產品研發(fā)活動正在轉向5GHz頻帶——但由于存在有效通信距離問題這一趨勢仍然非常有限。2.4GHz是一種通用頻帶,而分配給低功耗無線應用的1GHz以下頻帶在不同國家存在不同的情況。在美國,蕞普遍的剩余頻帶為902~928MHz,而在歐洲大多數無線通信活動都集中在868MHz頻率范圍內。
無線振動傳感器
每個無線傳感器都被看作一個節(jié)點,擁有無線通信能力,同時還具有一定的信號處理與網絡數據的智能。根據應用的類型,每個節(jié)點都可以有一個指l定的地址。無線振動傳感器廠家分析可能引起無線振動傳感器誤差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當振動變送器輸入爲零a、檢查電源極性能否接反b、將檢驗端子短路,檢查殼內二極管好壞。圖2顯示了某個節(jié)點的通用結構圖。它一般會包括一個傳感裝置、一個數據處理微控制器,以及一個無線連接RF模塊。根據不同的網絡定義,RF模塊可以起到一個簡單發(fā)l射器或者收發(fā)器 (TX/RX)的作用。進行節(jié)點設計時,注意電流消耗和處理能力非常的重要。微控制器的內存非常依賴于所使用的軟件棧。
WSN中使用的兩種主要拓撲結構:
A)星狀網絡:如圖4所示,星狀網絡由一個點對多點無線連接組成,其一臺單主機以雙向或者單向方式連接至幾個節(jié)點。如果低功耗和低軟件開銷為關鍵參數,則這種拓撲結構非常值得關注。對LoRaWAN終端進行定位時,不需要增加額外的成本和處理能力,這為終端的定位節(jié)約了成本。其存在的局限性是有效通信距離,因為每個節(jié)點都要在主機通信距離范圍以內。有幾種標準可以用于實現這種拓撲結構。藍牙、IEEE 802.15.4或者專有系統(tǒng)為使用蕞為廣泛的一些標準。注意,由于一些藍牙協(xié)議的局限性,藍牙平臺并未獲得廣泛的接受。
無線傳感器網絡
無線傳感器網絡(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是通過無線通信方式組成的一個多跳自組織網絡系統(tǒng),由微型傳感器控制節(jié)點組成。它能夠協(xié)作地感知、采集和處理網絡覆蓋區(qū)域中被觀察對象的信息,并發(fā)送給采集者。已經有很多真實的例子說明無線傳感器技術如何被廣泛應用于不同的行業(yè)和應用中。物聯網的快速發(fā)展對無線通信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低功耗、遠距離、廣覆蓋、多連接的LPWAN(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低功耗廣域物聯網)技術應運而生。以GSM和GPRS為代表的廣域無線通信技術,具有通信速率高的特點。但是,接入LPWAN的終端設備能耗僅為GPRS的1/10,且覆蓋能力更強,比GPRS提升了20 dB增益。以ZigBee和Wi-Fi為主的局域無線通信技術,具有低延遲的特點,但信號覆蓋范圍小、功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