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天津市民族樂器廠二分廠是以藏族樂器和各種少數(shù)民族樂器為主的民族樂器生產(chǎn)制造企業(yè)。兼營制作國內各種民族樂器。該企業(yè)產(chǎn)品主要銷往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同時出口美國、日本、南非、智利等國。廣泛受到贊譽和好評。
馬頭琴,蒙古語稱之為“綽爾”,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其木質琴身約長一米,琴弓與梯形共鳴箱分離,兩根琴弦分別由數(shù)十根馬尾制成。2009年4月,蒙古族馬頭琴經(jīng)批準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馬頭琴近些年漸漸地被很多歌手融入到自己的音樂當中,馬頭琴不但是在一些正式和隆重的場合可以演奏,也可以出現(xiàn)在民間的一些婚宴上或者活動當中。作為蒙古族代表性樂器,馬頭琴雖然歷史悠久,具體產(chǎn)生于什么時代卻鮮有文字記載。
馬頭琴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蒙古族拉弦樂器,因為琴的上面雕有馬的頭像而得名為馬頭琴。馬頭琴歷史悠久,從唐宋時期拉弦樂器奚琴發(fā)展演變而來。成吉思汗時已流傳民間。由于流傳的地區(qū)不同,它的造型、名稱等也會有不同。傳統(tǒng)的馬頭琴,多為馬頭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故用料和規(guī)格尺寸很不一致。在內蒙古西部地區(qū)稱作“莫林胡兀爾”,而在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則叫做“潮爾”。 還有“胡兀爾”、“胡琴”、“馬尾胡琴”、 “弓弦胡琴”等叫法。除內蒙古外,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馬頭琴是產(chǎn)生和流傳于蒙古族的一種拉弦樂器,它蘊含了獨特的審美文化、人文思想和民族精神,與蒙古族的成長、發(fā)展、生活環(huán)境密不可分。作為草原獨有的樂器,是草原人民生命與情感傾訴渲瀉的一種樂器化形式,在草原人民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和割舍不斷的依戀。作為蒙古族民間的一種兩弦樂器,馬頭琴是草原上代表性的弓弦樂器。馬頭琴那深厚粗獷、激昂的聲音體現(xiàn)出一種“人與自然統(tǒng)一”的境界。
二胡下面這些流傳至今的中國民族樂器,你也許沒聽過它們的聲音
二胡
下面這些流傳至今的中國民族樂器,你也許沒聽過它們的聲音,也許沒見過它們的樣子,也許將它們當作了其他的樂器,成了我們“熟悉的陌生人”。
—— 篳篥 ——
篳篥
篳篥(bì lì)起源于古代龜茲國(位于今新疆一帶),也稱“觱篥”、“管子”,是一種古代管樂器,也是龜茲樂中的固有樂器。后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中原,深受各族人民喜愛。其音色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和質感,同時充滿哀婉悲涼的感彩,故也有“悲篥”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