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棧橋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1891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山東巡撫張曜的陪同下來當(dāng)時的膠澳視察,回京后果斷向清廷提議應(yīng)在青島口一帶設(shè)防。不過,組合式模塊即浮筒所能建造的只是中小型游艇碼頭,大型的如貨輪碼頭之類的需要其它具有更高承載力的材料來建。青島棧橋始建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1兵駐扎青島,為便于部1隊軍1需物資的運輸,建了兩座碼頭,其中一座就是棧橋,1893年竣工,長200米,寬10米,石基灰面,橋面兩側(cè)裝有鐵護欄。
黃河浮橋山東在1987年就有了一座黃河浮橋,發(fā)展到今天將近70座,在山東大約四五百公里的黃河沿岸,平均每10公里就有一座浮橋。河南早在與山東交接的濮陽市建設(shè)浮橋,此后山東人沿著黃河向上游進軍,現(xiàn)在河南已建有11座浮橋。900多年前始建的浮橋,又叫筍江橋,長200多米,橋墩15座。同時,在山西、陜西、內(nèi)蒙古等地也建有浮橋。與傳統(tǒng)的浮橋不同,現(xiàn)在黃河浮橋上鋪的是厚鋼板,橋面平坦;承載橋面的也不是木船或竹筏,
龍游浮橋南宋·翁卷詩《泊舟龍游》:未得橋開1鎖,去舟難自由。渚禽飛入竹,山葉下隨流。忽見秋風(fēng)喜,還成早歲愁。臥聞舟子說,明日到衢州。40年來,柳江江面上的大橋?qū)映霾桓F,而且一座比一座美觀、大氣,但是,在“老柳州”的心底,最美最親的還是浮橋。這首詩記敘了行舟衢江夜泊龍游的所見所感。首句提及的橋為浮橋,橫跨古鎮(zhèn)茶圩與今驛前村。浮橋中設(shè)有活動橋板,有船舶經(jīng)過,需移開活動橋板,船過后,恢復(fù)原樣,以便行人通過浮橋?!拔吹脴蜷_1鎖”,估計是暮色1降臨,為安全起見,不予放行。若是白天,貨船經(jīng)過需交納厘金才能“開1鎖”放行。

陽下,各種水鳥掠過江面,飛入江邊竹林夜宿。第三句是倒裝,估計是刮起了東南風(fēng),有降雨的預(yù)兆,可以避免旱情了。末句中的舟子即船工,告訴詩人,明天可到達衢州。橋梁景觀之前提到過如果用斜拉橋和懸索橋,塔柱高達上百米,而該橋兩邊建筑并不高,上百米的水泥墩跟周圍十來米的建筑很不搭。1969年,就在原浮橋的位置,山大橋建成,從而讓延續(xù)千年功德無量的浮橋退出了歷史舞臺。緊接著,龍游大橋落成,承載起大交通帶來的大流量。而上游不遠的汀塘圩又建起了大橋,為依舊擁堵的公路分流。如今,隨著陸路交通的日益發(fā)達,水路漸漸顯得冷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