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 面外,其余各處皆有飾紋。在細(xì)密的云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tài)。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腹上、下均飾以夔紋帶構(gòu)成的方框,兩夔相對,中間以短扉棱相隔。鼎耳外廓有兩只,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cè)以魚紋為飾。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簡稱。古人以祭祀為吉禮,祭祀用的青銅禮器稱為吉金。這些青銅禮器上面鑄的銘辭、款識等文字稱為鐘鼎文。在1977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縣一個中山國君王的墓中,通高51.1厘米,直徑65.8厘米,頂蓋及鼎腹部刻有銘文469個字,共刻有銘文77行,蓋上2個字,腹部凸玄紋以上3個字,以下1個字。中山王鼎為王墓中同時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銅身鐵足,圓腹圜底,雙附耳,蹄形足,上有覆缽形蓋,蓋頂有三環(huán)鈕。據(jù)鼎銘得知,此鼎為奉祀宗廟的禮器。鼉,亦稱,為我國特產(chǎn)動物,分布在長江下游地區(qū),以安徽的青弋江沿岸以及太湖流域沼澤地為主產(chǎn)地。中山王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的鐵足銅鼎,也是銘文字?jǐn)?shù)多的一件戰(zhàn)國青銅器。銘文字體瘦長,清秀挺拔,有所謂懸針篆風(fēng)格,令人嘆服。1977年于河北省平山縣中山國王墓出土?,F(xiàn)藏河北省研究所。1959年,山西省石樓縣桃花者村出土一件青銅器,這件器形獨特、紋飾奇絕的青銅器,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龍舟,被學(xué)界命名為“龍形觥”。[5]
相傳姜子牙本是石樓人,后去太原做官,其岳父去世時,姜子牙送龍形觥予岳父陪葬,這座被發(fā)掘的古墓,正是姜子牙岳父的墓葬。如今,這件“龍形觥”就靜靜地躺在山西博物院二樓“夏商蹤跡”展廳內(nèi)。[6]
它高19厘米,長43厘米,寬13.4厘米,前端龍首昂翹,瞪目張角,齜牙咧嘴。長腹弧鼓,后端截平,背部為弧曲形長蓋,內(nèi)有橫榫與器腹扣合。蓋面中央有一蘑菇形鈕。器身口沿外附有兩對貫耳,用來把龍形觥吊起加熱酒,另一端沒有封口,用來散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