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出殯。兒子抱著瓦罐走在前面,起靈后摔碎。打著幡走。女兒只能拿著哭喪棒送到半路。眾人抬著去下葬。邊走邊灑路錢。女兒燒的七斤半紙灑墓地。
圓墳。出殯完隔一天圓墳。拉兩三輪車土,給墳填土,填完土親屬按長幼圍著墳轉(zhuǎn)圈,正三圈反三圈踩牢新土。然后用三根高粱桿上大梁,在正梁上用五色線掛三枚銅錢,用來吊梁。打坑之前,孝子要先祭奠祖墳,燒一些紙錢,然后再對墓穴地進行祭奠。完事之后,在墳正前方用大理石板做好大門,在上面點香點蠟燭上煙。燒三張紙當做燒炕,這一天兒女不能哭,因為是給逝者蓋新房,哭的話房子會漏雨。可以把之前別人燒的紙灰倒下。
“不燒紙不謝孝”是指如果你前來,不燒紙錢,主人是可以不給你回禮的。現(xiàn)代社會,很多人葬禮上已經(jīng)舍棄了傳統(tǒng)的紙錢,改用鮮花來。
而且,每到清明節(jié),總會有人因為燒紙錢,導致山火。所以,國家有時候也會提倡文明祭祀,讓人們使用鮮花等環(huán)保的方式前來哀悼。
古代,人們前來,是不能攜帶鮮花的,必須帶紙錢和黃色的麻紙。在的牌位前,會放一個跪的墊子和一個臉盆,的兩邊跪著死者家屬。有人前來祭祀,就先在臉盆里把自己帶來的紙錢燒了,磕幾個頭,然后兩邊的家屬鞠躬回禮。
程序一:籌備后事
民間有“周歲買板,百歲埋人”之說,認為早做棺材吉利、添壽。澧水流域做棺材,俗稱“和木頭”。一般60來歲就開始。程序三:也很講究,親友后人聚在棺前大哭大號,用兜尸被抬進棺內(nèi),把桃樹枝和粑燒掉。富貴人家的棺木用上等檀木做成,棺木的底板還雕出七顆星,稱七星板,據(jù)說與天上七顆星對位,具有求壽之意,從隋唐開始就有這一習俗。棺木的大頭雕“?!被颉皦邸弊?。
棺木一般涂上漆,外面用黑漆刷數(shù)遍,刷得锃光發(fā)亮。棺木用紅漆刷二遍為好。壽棺準備好后放在堂屋,只等老人臨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