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中國屋檐下——中國古代建筑明器展”于2018年4月26日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開展,本展覽由河南博物院、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和廣州市考古研究院主辦,由焦作市博物館協(xié)辦。
開展當天,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將向公眾免費開放,該展覽將展至2018年7月26日,共三個月。
展覽共展出來自河南博物院和廣州市考古研究院藏建筑明器共118件(套)。該展覽從建筑明器的種類、建筑明器產生的社會背景以及南北地區(qū)建筑的異同等方面切入,為觀眾展現(xiàn)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輝煌。
斗栱的種類雖然繁多,但根據(jù)它們在建筑物中所在的位置或作用,我們可以把它們分成兩大類。凡處于建筑物外檐部位的稱為外檐斗栱;處于建筑物內檐部位的稱為內檐斗栱。外檐斗栱又分為平身科、柱頭科、角科斗栱等;內檐斗栱有品字科斗栱、隔架斗栱等。
這些端坐在檐角的走獸不僅有裝飾作用,它覆蓋在殿頂與檐角兩坡瓦壟的交匯處,又能起到防漏雨的功能,一舉兩得?。?
1、龍:代表至高無上的尊貴。龍的角似鹿、鱗似魚、爪似鷹。唐宋兩朝視為祥瑞的象征,明清將之象征帝王,同時具有攜水鎮(zhèn)火之意。
2、鳳:雄為鳳,雌稱凰,通稱為鳳凰,是傳說中的百鳥,在舊時還比喻有圣德的人。
3、獅子:獅子作吼,群獸懾服,乃鎮(zhèn)山,寓意勇猛威嚴,在寺院中又有意,寓示佛法威力無窮。
4、天馬:“天馬行空,獨往獨來”,將其形象用于殿脊之上,有種傲視群雄,開拓疆土的氣勢。
5、海馬:海馬亦稱落龍子,象征忠勇吉祥,智慧與威德通天入海,暢達四方。
6、狻猊(suān ní):能食虎豹,亦是威武百獸的率從。傳說它日行五百里,性好焰火,故香爐上面的龍首形裝飾為狻猊,有護佑平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