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銅鐘在開始出現(xiàn)的時候,主要功能是祭祀或者宴饗時的奏樂工具,有銘文記載:“用享以孝,于我顯祖文考?!ぁぁ醚缫韵玻脴芳钨e父兄,及我朋友”,可以證明鐘的作用。當佛教闖入中國后,銅鐘因為聲音宏亮而悠揚,逐漸成為寺廟中不可或缺的法器。銅鐘可以給寺院的人一種警示作用,如果有重大事件發(fā)生,還可以用鐘聲來召集寺眾,隨著封建社會的發(fā)展,銅鐘和鼎一樣,也成了統(tǒng)治階級權力的象征,“鐘嗚鼎食”就是權力地位的標志。隨后,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競相鑄造各種巨型銅鐘,以此來彰顯自己的權力,達到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最終目的。同時,無論是鑄造工藝還是體積重量,銅鐘都不斷的發(fā)展。在明朝永樂年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在閬中市博物館,你不但可以匯總歷朝歷代的,還能在這里看到專為唐代女皇武則天鑄造的大銅鐘,它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但這口神秘的銅鐘一直讓人難解其中的許多奧秘。筆者通過查找資料和走訪管理部門專家,逐步揭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
據(jù)閬中市局副局長劉富立介紹,武后銅鐘是一口直桶式銅鐘,又叫做傭鐘,它造于“大周長安四年(公元704年)”,高79厘米,直徑57厘米,青銅鑄造,重四百斤(唐制),即重160公斤。銅鐘頂部掛鈕為交融組合的四條游龍,形象生動,鑄工精湛。鐘身四周有雙層方井紋上下兩段,頂部鑄有“武周新字”蓮花瓣紋,形如開放的蓮花,花中有虎紐。有陰文70字,內(nèi)有武則天執(zhí)政時新造和公布推行的雙溝字,字跡清秀遒勁,記敘了鑄鐘的時間、地點和原委。銅鐘外形精美,鑄造工藝精湛,發(fā)聲宏亮悠長。據(jù)《保寧府志》、《閬中縣志》記載,銅鐘先置保寧府署內(nèi),清代乾隆時,移到府署后的鳳凰樓。新中國成立之初,銅鐘與省重點保護天寶鐵塔一起置東門鐵塔寺,1956年被列為四川省批省級保護單位,最后又移到張飛廟。
寒山寺鐘屢遭兵燹戰(zhàn)禍,多次毀破重鑄。如今,因旅游和宗教交流活動的需要,寒山寺的規(guī)模大大拓展,粗看一下,恐怕不小于原寺面積的三倍。原有的寺鐘大不適應目前的需要。于是作為江蘇經(jīng)濟強市的蘇州,決心重鑄寒山寺鐘。在蘇州市政府相關部門主持與社會各界贊助下,2008年新種鑄成。大鐘為仿唐式銅鐘,通高8.5米,鐘底裙邊直徑5.188米,總重量108噸。鐘面銘文為《大乘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計7萬余字。大鐘高高懸掛于寒山寺對面新建鐘樓碑院中三層鐘樓的桁梁上。鐘口離地不足半米。這口新鐘無論通高、直徑還是總重量,都遠遠超過北京永樂大鐘和南京大鐘亭銅鐘,當之無愧堪稱中華佛鐘。古鐘造型宏大莊嚴,靜穆而不失秀美,可以反映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今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走進鐘樓,仰望巍巍大鐘,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幾位大發(fā)少年狂態(tài)的老兄,忍不住揎拳捋袖,撞起了大鐘,鐘聲渾厚悠遠,給人以震撼之感。與一般小體量的銅鐘發(fā)聲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