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光滑寬大的膠帶粘住樹一米高的部位,傍晚,“爬蚱”出土后本能地往樹上爬去,爬到被膠紙粘住的地方,由于膠紙比較滑,再也爬不上去了,被圍堵的“爬蚱”就這樣聚集在樹體的四周。用鐵锨,小鏟子,在原先出現(xiàn)過爬蚱的大樹周圍,刮去一層地皮,大約半厘米的厚度,一般就能看見新的爬蚱洞口,這一時間段要注意,在老洞口比較多的樹下,“刮地皮”的方法效果一般不明顯,在老洞口相對較少且分散的大樹下尋找,或者事前記好老洞的位置(空眼...),一般這個階段,小學生們是主角。
待人們睡去,靜寂的夜間,漏網之魚們放心的往上爬,找一處合適的樹枝,開始了后一次蛻皮。我經常把捉來的知了猴放一只在蚊帳里,觀察它怎樣蛻皮。先是背部裂開一道縫,隨著它的身子往后拱起,縫越來越寬,等足夠寬的時候,它會先把頭和背蛻出來,的身體,淺淺的黃綠色,隨后慢慢地把吸管、腿蛻出來,這兩件是比較費力的,但是只能看不能幫忙,一幫忙細細的吸管和腿就斷了。知了猴可以說是夏天我們餐桌上獨特的美味了,當然啦,畢竟是蟲子,也就是一時口感比較好,吃多了真的沒有豬肉和雞肉這些正常的肉類的口感好吃。而如果說你捉到了一個半斤重的知了猴,
近幾年來,大家捉知了猴已經變得很方便,為何?直接在樹上粘幾圈膠帶即可,大概離地1米多的位置,這樣的話,知了猴就爬不上去了,晚上吃過飯,直接去撿即可,這種辦法,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流行的,筆者個人觀點,不利于知了猴的繁殖和發(fā)展,這也是近些年來,感覺知了猴的數(shù)量越來越少的原因之一,在我們小時候,沒人會想到這種辦法,以前雖然知了猴被捉了不少,但還有很多爬到了樹上,脫殼后變成知了進行繁殖,所以數(shù)量沒有感覺到少,因此有人預測,估計過不了多少年,知了猴可能就不見了。
盛夏將至,正是知了猴出動的時候,猶記得以前在農村的時候,田地里以及道路兩旁的樹木有很多,晚上的時候,由于夏季的氣溫也很高的,村民們也不希望在屋里吹著風扇,便出來走動,有的扛上一根長長的竹竿,拿上手電筒便去樹林里了。每到這時候,樹林里燈光攢動,不時地就可以遇到熟悉的人閑聊幾句,就又開始找尋目標了,每次從天剛剛黑下來一直可以逮到深更半夜才回來,回到家之后,還得清點數(shù)目,與家人一起匯報戰(zhàn)績,歡聲笑語。我喜歡吃脫過殼的知了猴,那我就把我的那一份放在籠子里,等到它們統(tǒng)統(tǒng)都脫了殼之后再吃。吃法也很簡單,都是先洗凈,用鹽腌上,吃的時候用水洗一下,放到油鍋里炸至焦黃,便可以盛上桌了,非常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