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接地模塊的四大特點:
一、占地面積小
采用低電阻接地模塊作垂直接地極時,低電阻接地模塊采用了一系列降阻技術。首先降低接地極與土壤之間的表面接觸電阻,同時成倍增加了接地體的散流面積。由于接地體本身含有豐富的離子,又具有吸濕保濕特性,采用電子 離子導電的散流方式,大大優(yōu)于金屬的電子導電的散流方式。尤其是在高土壤電阻率時,這種工作方式更是大幅度提高了電流的散流效果。采用低電阻接地模塊,一般情況下均能在較小占地面積內達到接地電阻要求。
二、壽命腐蝕時間長
低電阻接地模塊采用的是導電性能優(yōu)良的非金屬材料、金屬極芯和富含電解質的材料。外層是非金屬材料,金屬極芯材料有鍍銅材質(可達50年壽命),不銹鋼材質(可達80年壽命),鍍鋅材質(可達15年壽命),抗腐蝕能力極強,腐蝕速度極低。
三、使用無污染
低電阻接地模塊由于原材料使用的是物理降阻材質,非金屬材料和石墨材料為主的接地體,它由穩(wěn)定性,導電性較好的非金屬礦物對環(huán)境,無任何污染,同時又有很強的抗污染抗腐蝕能力。
四、成本費用低
就單個材料而言,低電阻接地模塊的費用要高些,但就高土壤電阻率的情況,工程總費用和全壽命期費用則要明顯低于用扁鋼的地網。有些條件下,用扁鋼根本無法滿足技術要求,達不到規(guī)定的電阻值。
1752年7月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的風箏實驗及其后于1753年避雷針的公布揭開了人類對抗雷電的歷史。1873年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發(fā)表的科學名著《電磁理論》系統(tǒng)、的闡述了電磁場理論,之后伴隨電磁理論的應用和普及,針對電磁脈沖的防護也正式納入防雷范疇,直接雷防護和電磁脈沖防護構成雷電電磁脈沖防護整體并一直沿用。
而在我國的防雷行業(yè)和技術起步較晚,80年代末期才有家防雷企業(yè)誕生,2002年5月深圳屆防雷技術論壇的召開標志著在我國的防雷行業(yè)正式步入成熟,本世紀初,我國先后頒布了兩大防雷通用標準,GB
50057-1994《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2000年修訂)和GB
50343-2004《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tǒng)防雷技術規(guī)范》,至此我雷技術發(fā)展成熟。
直擊雷防護是防止雷閃直接擊在建筑物、構筑物、電氣網絡或電氣裝置上。直擊雷防護技術主要是保護建筑物本身不受雷電損害,以及減弱雷擊時巨大的雷電流沿著建筑物泄入大地的過程中對建筑物內部空間產生影響的防護技術,是防雷體系的部分。
直擊雷防護技術以避雷針、避雷帶、避雷網、避雷線為主要,其中避雷針是常見的直擊雷防護裝置。當雷云放電接近地面時它使地面電場發(fā)生畸變,在避雷針的頂端,形成局部電場強度集中的空間,以影響雷電先導放電的發(fā)展方向,引導雷電向避雷針放電,再通過接地引下線和接地裝置將雷電流引入大地,從而使被保護物體免遭雷擊。避雷針冠以“避雷”二字,僅僅是指其能使被保護物體避免雷害的意思,而其本身恰恰相反,是“引雷”上身。
主要的避雷針包括常規(guī)避雷針,提前放電避雷針、主動優(yōu)化避雷針,限流型避雷針和預防典型避雷針,世面上比較常用和比較出名的是河南萬佳防雷公司生產的預放電避雷針WJZ系列避雷針,如WJZ2500-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