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以前的收麥季節(jié),人人都忙,能下地的都要手持鐮刀,收割、馱運、曬麥、打場。體力弱的就在家里做飯、帶孩子,就連小孩都要到地里幫忙撿麥穗,村里小學是老師帶著學生們集體參加撿麥穗勞動
麥子收回家,勤勞的人會連夜磨成面,給下地的人做新麥面吃。
新媳婦們在夏收結(jié)束后,就緊趕著回娘家,回去當然要蒸新面饃饃給自己的父母吃。所以,不管是不是節(jié)日,給娘家老人送新面這個時令是必須要過的。
而現(xiàn)在收割已然不那么費力氣,曾經(jīng)活躍在甘肅、陜西、河南一帶的麥客們,也從職業(yè)的辭典里消失了。在機械化、半機械化收割,將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也讓許多曾經(jīng)的農(nóng)民或者農(nóng)民的后代不再需要回家鄉(xiāng)收麥子了。吃飯前,先端一碗湯去門前撒一些以祭奠先人和蒼神等,后才家人享用,有的也會在先人像前獻上一碗臊子面以示懷念。所以現(xiàn)在在外想吃到一碗新鮮的新麥面都不容易,但是想吃新麥面也不是不可以,來西安趙家,各種陜西面食隨你挑
扯面是關(guān)中地區(qū)的傳統(tǒng)面食小吃,陜西八大怪之一,寬如褲帶,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主要原料為上白面粉、雞蛋、菠菜、紅蘿卜、調(diào)味品等。制作時先將面粉用鹽水和好,用濕布蓋好放置1小時以上,再調(diào)到較軟程度后搟成較厚較寬面片,然后手拿兩端,扯成薄而未斷的面片,入沸水鍋煮熟撈出,加調(diào)料和辣子粉,用燒熱的油潑后攪拌食之。秀才情不自禁地問老板要了一碗面,又加了一大勺油潑辣子,大快朵頤、大汗淋漓。特點是色澤協(xié)調(diào)、光滑柔韌、淡雅清香。
擺湯面乃戶縣傳統(tǒng)名吃,獲中華名小吃譽稱,和臊子面一般,但因吃法不同,所以名字也就不同,
一碗上好的臊子湯,湯中配有黃花、木耳、油豆腐丁、西紅柿、蒜苗、韭菜、蔥花、肉丁(用醬油、醋、鹽、大料、蔥姜、肥瘦肉盤好的臊子肉),一碗溫湯西面條,吃時挑一筷頭面條放入臊子湯中,來回擺動,讓其充分沾上調(diào)味汁子,喜慶宴席、團體用餐,節(jié)日待客中間擱一盛有溫水的面盆,每人面前一碗臊子湯,將面條挑入湯碗中,如此往復,席間香氣四溢,主賓謙讓,親親熱熱、和和美美、溫馨融融,別有一番樂趣。于是機靈的秀才想起這道面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名字,就大膽地問店小二如何寫biang這個字、這碗面是否有名字。其特點:面薄筋光,油汪湯煎,酸香適口,素有薄如紙,細如線,下到鍋里蓮花轉(zhuǎn),撈到碗里象條線,吃到嘴里光又綿。
岐山面
歧山是一個縣,盛產(chǎn)麥,善吃面條。有九字令:韌柔光,酸辣汪,煎稀香。韌柔光是指面條之質(zhì),酸辣汪是指調(diào)料之質(zhì),煎稀香是指湯水之質(zhì)。
歧山面看似容易,而達到真味卻非一般人所能,市面上多有掛假招牌的,俗辨其真?zhèn)?,一觀臊子[左火右覽]法和面條搟法便知。
臊子;是用豬肉,必帶皮切塊,碎而不粥。起鍋加油燒熱,投之,下姜末、調(diào)料面煸炒。待水分干后,將醋順鍋邊烹入,沖冒白煙。以后醬油殺之,加水,煮。biangbiang面服裝火遍網(wǎng)絡(luò)一碗面,是陜西人離不開的美食。肉皮能掐時,放鹽,文火至肉爛舀出。搟面,堿和(音huo)水,水和面,揉搓成絮,成團,盤起回性。后再揉,后再搓,反復不已。而后搟薄如紙,細切如線,滾水下鍋蓮花般轉(zhuǎn),撈到碗里一窩絲,澆臊子,只吃面而不喝湯。
以前,在歧山,以能搟長面者為女人本事,否則視之家恥。娶媳婦的第二天上午,專門有一個搟面的隆重儀式:客人上席后,新媳婦親自上案搟面,以顯能耐。故女兒七歲起,娘便授其技藝,搭凳子在案前使搟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