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冷鮮肉,又叫冷卻肉,水鮮肉,是指嚴格執(zhí)行獸醫(yī)檢疫制度,對屠宰后的畜迅速進行冷卻處理,使溫度(以后腿肉中心為測量點)在24h內降為0—4℃,并在后續(xù)加工、流通和銷售過程中始終保持0-4℃范圍內的生鮮肉。但因消費者對安全及高質量豬肉產品需求的提高,近年來,冷鮮肉消費呈快速增長。發(fā)達國家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就開始推廣冷鮮肉,在其目前消費的生鮮肉中,冷鮮肉已占到90%左右。
我國的肉類產量在1990年就超過了美國,位居世界首位(FAO年度生產報告,1990),而我國消費者消費的肉中未經加工的鮮肉占90%以上,但這其中絕大多數是熱鮮肉和冷凍肉,冷鮮肉的比例很低。
冷鮮肉的生產從原料加工到銷售的全過程都是在品質管理體系的嚴格監(jiān)控之下,保證了產品的高品質和標準化,也實現了生產的規(guī)?;同F代化。三、零售階段品質管理方法1、進貨檢驗1)對生鮮肉種類、部位、重量、宰殺時間進行檢查,確保生鮮制品的新鮮度。它克服了熱鮮肉、冷凍肉在品質上存在的不足,始終處于低溫控制下,大多數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被抑制,和金黃色等病原菌分泌的速度大大降低。另外,冷鮮肉經歷了較為充分的成熟過程,質地柔軟有彈性,汁液流失少,口感好,滋味鮮。
多數人認為凍豬肉沒有營養(yǎng),味道差,因此選擇高價的新鮮豬肉,凍豬肉真的沒營養(yǎng)嗎?
豬肉宰殺后要經歷尸僵階段、成熟階段、自溶階段階段。在一般溫度下,豬肉在放血1-2小時就進入尸僵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肉堅硬、干燥,無自然芬芳的氣味,不易煮爛,又難以消化。經過24-48小時后,才進入成熟階段。豬肉是維生素的主要膳食來源,特別是精豬肉中維生素B1的含量豐富。這時的豬肉柔軟、多汁,具有芬芳的氣味,滋味鮮美,易煮爛,也易消失,而且還能分泌出大量的乳酸,shasi有害的微生物。繼續(xù)變化下去,就進入自溶階段階段,這時豬肉即開始變質。直至后不能食用。所以處于成熟階段的畜肉適合食用。
凍豬肉有三大好處:生豬屠宰后快2至3個小時就進入速凍過程,到家經過1個多小時的解凍處理,肉在常溫中的暴露時間只有大約四五個小時。9%左右的冷鹽水,水溫在0℃左右,浸泡原料肉約15分鐘,雞肉5~10分鐘,內臟10分鐘,以達到保鮮效果。經過速凍的豬肉后期再生的微生物很少。而新鮮肉一般早晨4點多從屠宰場運出來,在肉攤上擺賣,到市民的餐桌上快也要到中午,肉在常溫和空氣中暴露時間超過6小時,很容易造成豬肉滋生微生物。
為大家身心健康,食用放心肉選擇順發(fā)凍豬肉。
豬肝顏色發(fā)黃,是肝yan嗎,該如何解釋?
答:首先可以肯定的說:不是肝yan。正規(guī)屠宰場選用來自非疫區(qū)健康生豬,經質檢人員嚴格的宰前檢疫、宰后檢驗、層層把關。至于豬肝顏色發(fā)黃,主要是因為豬種、豬齡及屠宰加工條件(如浸燙、放血)的差異導致顏色的不盡相同。
豬肝為什么會出?
答:豬肝是主要的貯血,里面有許多細小的小導管,在宰殺過程中即使充分放血也不可能完全放盡豬體內的殘留血液,尤其是象ganzang這樣的貯血內的殘留血液更難以放盡。在冷藏、銷售過程中由于溫度變化,壓擠、顛簸等原因,還會導致有一小部分析出。
肉燉不爛,顧客懷疑是母豬肉,該怎樣解釋?
答:豬肉燉不爛,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烹調加工方法不當;如燉煮時間不夠;
(2)豬齡大,肌纖維比較粗,加工后常有不爛之感;
(3)部位不同,加工后口感也不同。如后腿肌肉,屬于骨骼肌,平時運動量比較大,肌纖維比較粗,肌間脂肪少,加工后口感比較硬;而頸背肌肉,平時運動量較少,肌間脂肪較多,加工后口感比較適口;
(4)豬肉預冷時間短,沒有充分排酸或宰前受緊迫刺激產生應激反應等原因也會導致加工后肉的口感較硬。
帶筋豬蹄上有褐點,是怎么回事?
答:豬在行走、奔跑、運輸過程中因碰撞、擠壓、磕拌或擊打等原因造成豬蹄損傷,導致皮下淤血,宰前侯宰時間短,不足以令其自然恢復;或是以前曾經受擊,傷愈后留下的斑痕或在吊掛過程中形成的淤痕。
豬肉副產品加工詳解
直腸分離和沖洗、修整
直腸一般供出口原料,除不許帶有充血斑點等病灶外,并規(guī)定出廠時的長度分為1.15~1.5m及0.6m兩種規(guī)格,扁徑50ram,不得有破傷。因此,操作必須仔細,以防止造成次品。
分離直腸的操作,俗稱“拔直腸”或“拔圈子”。先將胃腸系統(tǒng)在操作臺面上攤開,大腸的一面朝上,這時,直腸有50cm左右伸在外面。在專家眼中上等的冷鮮肉雖然在各方面都比熱鮮肉好,但是熱鮮肉得到更多人的信賴。操作時,將露出外面的直腸剝脂肪,然后將開始進入大腸圈處的系膜扯離直腸管,使直腸松動,再越過其上的大腸圈,左手拉住穿越腸圈后的直腸,右手用撕扯和捋開系膜的方法將該部分直腸“撥”離第二及第三節(jié)大腸圈的系膜,直至估計撥開的直腸全長已達1.2~1.5m時為止,將腸摘斷,捋去兩個斷口糞汁,并在大腸的斷口一端打_節(jié)(防止糞汁流出,污染油頭)。隨手拎住直腸原來伸出在外的部分,將直腸從大腸圈中拉出,轉入直腸沖洗工序。
直腸沖洗俗稱“套直腸”,先割去膀胱和尿管,將直腸的一端套在自來水龍頭上,擰開水閥,將水灌進腸內,一面用手輕輕捏腸管及輕輕抖動,逐步將糞從另一斷口沖出。糞多或較稠的,可灌洗二三次。④更營養(yǎng),口感更好,排酸過程中,核蛋白三磷酸腺苷分解最終產生磷酸,使肉的香味增加。操作時,水的沖力和手的握力不宜過大,以防止損傷直腸。在灌直腸工序中除將糞汁沖凈外,并要將直腸按照出口規(guī)格要求進行初步檢驗,剔除長度不足、脫節(jié)及嚴重病理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