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銅鼓在2000多年發(fā)展歷程中,表現出多方面的社會文化功能,如作為炊具,用來蒸煮食物;用作樂器,在喜慶、祭祀和儀式中敲擊作樂;作為重器,以表和象征;作為軍鼓,鳴鼓集眾,號令戰(zhàn)陣;作為禮器,用于祭祀和巫術儀式,以溝通人神;等等。
據《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時期,許多“官私賈人”將“國之重寶”的銅錢偷運到兩廣地區(qū)賣給當地“夷人”(少數民族),夷人將銅錢熔化,用來鑄造銅鼓。這種銅鼓造型美觀,紋飾精細,蟾的形象富有變化,生動傳神,能給人產生美感,“可以玩好”,引起士大夫的廣泛搜求。可見,當時把銅鼓看得比流通貨幣還貴重。到了明代,銅鼓“鼓聲宏者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銅鼓本身已經是一種財富。
從現存壯鄉(xiāng)銅鼓的數量上來看,廣西所藏銅鼓約占全國總數三分之一還強,居中國首位。廣西發(fā)現銅鼓的類型比較齊全,在中國境內已發(fā)現的八個類型當中,廣西已發(fā)現的就有七個類型,即: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1980年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在中國作了一次普查,當時收世故藏于中國國內各級博物館、管理機關和有關大學、研究所的銅鼓,總數為一千三百八十多面,廣西各級博物館、管理所所藏是507面,各地又有銅鼓陸續(xù)出土,年平均十面左右,散在民間還不計其數。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入藏的銅鼓目前已增至三百四十三面,不僅是國內收藏銅鼓多的博物館,而且也是全世界收藏銅鼓多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