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青海玉的優(yōu)缺點有哪些?
三.青海玉:發(fā)現于柴達木盆地西北緣,青海格爾木、祁連縣等地。青海玉水分重,透度高,油性差,細小松散的點狀云絮狀結構是它的典型特征。纖維變晶結構、毛氈結構、半自形中粒嵌鑲結構、殘晶結構。玉組織里面經常可看見有比兩側玉組織更為透明的玉筋又稱水線。盤玩一段時間后顏色會發(fā)灰,發(fā)暗,上機器磨雕時脆性大,易崩裂。成品有毛玻璃感覺。因其價格低廉,故充斥白玉市場。硬度4-6度,比重2.9以下老坑的青海玉比較好。顏色:白、乳白、淺綠、綠、褐。
(三)皮色有層次感,皮肉呈漸變過渡狀由于仔料的皮色是在原礫石表面慢慢形成的,是風化和水的解析作用以及大、小氣候循環(huán)制約等因素共同制造的,是分價段的,所以顏色沁入玉內有層次感,皮和肉的感覺是一致的,且呈漸變過渡狀。(四)皮似有一層不同顏色的毛氈這類仔料多為石皮仔料。由于形成璞玉的特殊圍巖條件以及透閃石礦物的纖維交織結構,這類仔料盡管已風化磨礪為渾圓狀,但是其表面會有無數細細密密的“小砂眼”,呈毛氈狀,在10倍放大鏡下可以看出。
清代的和田玉雕件無論大小百分之八十是青白玉,而且很多雕件因為惜料不敢取舍,所以帶裂綹、帶暇疵,就材施藝影響了造型美觀,又因為科技不發(fā)達,開采條件艱辛、運輸困難等等原因,在清代每年進貢的玉料中和田羊脂玉寥寥無幾,大部分是青白玉,而當今和田玉的開采無論是從每年的產量、質量及籽料出產量都遠遠的超過乾隆鼎盛時期的幾十倍、上百倍,從原料來看當今勝過前清,從雕琢技術上看,當今從設計理念、加工設備、雕琢技藝遠遠超過前人,目前國家收藏的國寶玉器無論是從原料使用、藝術設計、雕琢工藝方面,那一件都是前人無法達到的,就是每年“天工杯”得獎作品每一件都可以與前人比美,件件都是精品、珍品,當代和田玉精品無論是藝術性、工藝性、原料的質量都具備收藏、鑒賞、增值、保值的功能,也代表了中國玉器發(fā)展史第四個高潮的水平。
7、圖章:說起翡翠圖章,不能不提一對讓我難忘的圖章。1997年的夏天,來了一對老夫妻找我,兩位老人個子都不高,老先生手里拿把扇子,不言不語,老夫人說一口老北京話,很能說也頗有主見。他們打開手絹包,露出了一紅一綠兩枚圖章:綠的是翡翠的,四方柱形,四個面上都沒工,頂上是云頭紋鈕;紅的是碧璽,圓柱形,頂上伏一獅子。尺寸小巧可愛,玲瓏剔透。老夫人說,這是家里留下來的舊物,現在想拿出來賣掉,能賣個2萬元也就比較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