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磚雕工藝初露端倪,呈現(xiàn)了模印鋪地花磚, 紋飾有米字紋、繩紋、回紋等。秦代的仿古磚雕愈加精密,咸陽秦都遺址出土的龍鳳紋空心磚,形態(tài)矯健、生動,呼之欲出。至漢代,流行陵墓畫像磚、畫像石,尤以東漢為盛。漢畫像磚承襲模壓印花工藝,雕工更勝前朝,紋飾題材普遍,包括、勞動、生活、自然風光、神話傳說等。構圖疏密有致,作風古拙、雄健。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興起,磚塔盛行,磚雕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唐代磚雕在建筑上應用更廣,采用先模壓后雕琢技法,使作品更精密,更平面。窯前雕:即在尚未入窯燒成磚的土坯上進行雕刻,其優(yōu)點為具有如木雕般的豐富層次,線條較為自然圓滑,惟因窯燒過程,土胎加溫以力壓擠土坯,圖案邊緣較平滑,但稍向上隆起變形,不利于大塊面之拼組,磚色亦難掌握,拼圖畫面無法完整。這一時期盛行花磚鋪地,常以蓮花、寶相花、忍冬等為飾。宋代的《營造法式》,初次以文字標準磚雕技法,在模印花磚的根底上,開展了更精密的原坯雕鑿法。明中期,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更費工時的石雕和琉璃成為高1級建筑的新寵,磚雕則降低身份普遍應用于民間小式建筑。至清代,磚雕技法不時開辟,制造錦上添花,表現(xiàn)方式把戲創(chuàng)新,紋飾題材應有盡有,迎來了仿古磚雕的黃金時期。清中葉,受巴洛克、洛可可等西洋建筑作風影響,磚雕工藝精密入微,并構成有地域特征的各種磚雕流派。這一時期,派生于磚雕的灰塑也粉墨退場,使民間建筑愈加絢麗多姿。
隋、唐、五代,尤其是隋唐兩代宮殿建筑和碑石墓志發(fā)展。所用磚瓦,在紋飾方面,與以前的秦代相比,卻大有遜色。唐代建筑用磚,以蓮花、葡萄紋為多見。唐代磚雕比較突出的是1978年河南洛陽發(fā)現(xiàn)的修定寺塔。修定寺塔位于安陽市西北35公里清涼山。磚雕雖然不如石雕的耐久性,比較容易風化磨損,但它的易于雕造卻是一大優(yōu)點,對材料也不像石雕那樣有著特殊的要求,因此在建筑雕飾里更為常見。塔高16米,由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清末年間,修定寺已經(jīng)毀掉,只留下唐塔殘高9.5米的塔身。塔身是用預先設計的花紋圖案雕磚連續(xù)鑲嵌而成(磚系模制涂釉)。 從修定寺遺址和碑文記載來推斷,它并不是用來埋葬高僧骨灰和的和尚塔,而是建于寺內(nèi)中軸線上供人參拜的主體建筑。
蘇派磚雕
蘇派磚雕是南方地區(qū)的典型磚雕,蘇州的磚雕門樓字牌都是名人題字,精美的書法和典雅的磚雕往往相得益彰,使蘇州磚雕更添了幾分濃厚書卷氣。蘇州曾經(jīng)擁有二百余明清時代的磚雕門樓,可惜大部分都被湮滅。
磚雕史話
磚雕的初使用,就是它的雛形是從住宅建筑開始的。住宅是人類基本的生存必要件之一,也是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以豐富的信息遺存,讓今人聯(lián)想六千多年前四五十座房屋聚集的村落,標志著原始建筑空間組織觀念的啟蒙;由夏代延續(xù)到商代的河南偃師縣二里頭村遺址,一萬余平米的面積內(nèi),遺存著許多廊廡和的柱洞。雕刻技法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半圓雕、鏤空雕、透雕等類型,其雕刻原則是因材施藝、以刀代筆,根據(jù)石料的材質來確定所使用的雕刻技法,并憑借熟練的技巧和實踐經(jīng)驗來構圖運斤??梢哉f,從穴居發(fā)展至窩棚屋舍,人類不斷地發(fā)揮著自己的才智,這其中包含著強烈的抵御寒暑、防御獸害、阻止外族等人類本能的自然生存精神,同時還表現(xiàn)了非凡的超越自我的渴望。磚雕,便是這種渴望的具象形態(tài)的z佳載體。
古代磚雕、石雕、木雕一般取材內(nèi)容及寓意
通常在這些地區(qū)的民間建筑和器具上,例如庭宅居室、會館樓宇、祠堂廟殿、牌坊亭臺、橋梁墓葬,以及家具器物、民俗用品、工藝擺設等等,常常飾以精美的磚雕、石雕或木雕作品,以顯示闊綽和考究的生活方式與氣派。房屋建筑的雕刻一般集中在門樓、門罩、八字影壁、梁架梁托、斗拱、雀替、檐板、檐條、窗扇、墻板、欄板等部位,日用家具中則以睡床、衣櫥、屏風、柜盒為主。而這些人物、動物,都有繁復的卷云相襯托,形成整個壁面光彩絢麗、燦爛奪目的效果。雕刻的內(nèi)容以象征吉祥富貴的如意花卉、瑞禽異獸圖案為多,但也有大量的山水人物構圖,其中一個精美的部分就是戲曲場面雕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