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行為糾正與培養(yǎng)
有益于孩子身體健康的: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包括個人衛(wèi)生(衣物、身體)和公共衛(wèi)生(不隨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不挑食、按時吃飯睡覺等。
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獨立完成一點小事,家長如輔以贊同和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就會逐漸增強。自信的孩子會為自己的能力而驕傲,在今后生活與學習中也定當自立自強。而家長包辦代替一切的孩子反而會缺乏自信也很少能夠自立,這樣的孩子會面臨怎樣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行為矯正是一個比較常用的方法,也是直接對患兒進行的方法,制定的目的就是改變患兒的不良行為,行為矯正之前要了解患兒不良行為的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進行糾正。
首先有耐心的聽取患者訴說,了解他對自己不良行為的一些看法、認識和了解,有沒有糾正的愿望,又和患兒一起討論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分析這些問題可能的原因,闡述不良行為的危害以及如何進行的一些理由,比方說患兒在認識不夠或者是沒有糾正的這種愿望,需要進行誘導或者是啟發(fā)促使他產生正確的認識以及強烈的糾正愿望,取得患兒的這種理解和配合,是這個心理行為的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父母教育方式的改變——當子女由兒童過渡到青少年時。
(1)變指揮員為參謀員、變命令為協(xié)商;承認子女的男人、女人地位,學會平等溝通;寬容子女的言行,但不是嬌慣,當子女出現(xiàn)情感困惑時,需要父母的理解與安慰。
(2)變言教為身教,變偶像為榜樣;相信子女的能力(允許子女有一段對子女自己的崇拜期);要相信子女的能力素質,但不是放任,當子女受挫時,需要父母的幫助。
(3)變理想為現(xiàn)實,變龍鳳為俗人;尊重子女的興趣愛好(允許子女有一段用心靈感悟人生的時期);要尊重子女的生活方式,但不是放棄引導,當孩子痛苦時,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持。
(4)變依賴為自立,變親情為友情;滿足子女的人際交往需要(為完整人格形成創(chuàng)造條件);對子女放手放腳,但不要離得太遠,當子女需要時,可以牽到父母的手。
要幫助他們學會自我調控情緒。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青少年難免會碰到不良刺激而出現(xiàn)負性情緒,考試挫折后的苦惱,同學吵嘴后的生氣,工作中的不如意……對于這些,社會工要及時提醒和告誡他們學會自己調控情緒。并適時推出一些積極的文體活動,使他們的心理得到放松,防止消極心境的產生。然后要輔導他們學會人際交往。青少年在正常交往中,能溝通思想,交流情感,從中得到啟迪、疏導和幫助,增強信任感和激勵感,從而大大地增強學習、工作、生活的信心,大限度地減少心理困惑,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