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浮橋編輯潮州廣濟橋潮州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于潮州古城的東門外,初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至元豐七年(1084年)轉(zhuǎn)運判官謝仲規(guī)再修,斷舟以續(xù)梁道,改名“通濟”。它在韓江之上,為溝通韓江兩岸的重要橋梁,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廣濟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曾被著1名橋梁茅以升譽為世界1上1早的啟閉式橋梁”,為中國乃至世界上一座啟閉式浮橋。

黃河浮橋山東在1987年就有了一座黃河浮橋,發(fā)展到今天將近70座,在山東大約四五百公里的黃河沿岸,平均每10公里就有一座浮橋。民國以來,柳江上還搭建過幾次浮橋,但全都命運多舛,它們不是被洪水沖垮,就是被強行拆除。河南早在與山東交接的濮陽市建設浮橋,此后山東人沿著黃河向上游進軍,現(xiàn)在河南已建有11座浮橋。同時,在山西、陜西、內(nèi)蒙古等地也建有浮橋。與傳統(tǒng)的浮橋不同,現(xiàn)在黃河浮橋上鋪的是厚鋼板,橋面平坦;承載橋面的也不是木船或竹筏,

泉州浮橋北宋皇佑初年(1049年),泉州郡守陸廣造舟為梁,名曰“履坦”,一名“浮橋”。浮橋的結構形式有兩種:①傳統(tǒng)的形式是在船或浮箱上架梁、再鋪橋面。至元豐七年(1084年)轉(zhuǎn)運判官謝仲規(guī)再修,斷舟以續(xù)梁道,改名“通濟”。紹興三十年(1160年),提刑浮橋陳公與弟賀州同謀,樞密口公及僧文會助之,建石橋,長八十丈,翼以扶欄.郡乘邑志均載其事。關此浮橋,名太守王十朋記之以詩,有“刺桐為城石為筍,萬壑西來流不盡,世無剛者橋豈成,名與萬安同不泯?!泵鞔煲h也其略。如今,浮橋的兩端橋頭已不見蹤影,只留下中間一截橋身悵然面對正在拓寬的筍江新橋。伴隨著浮橋的斷塌,泉州名景之一“筍江月色”再也無處尋覓,只有幾個殘留的橋孔,在秋風中顧影自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