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公元前7世紀開始出現(xiàn),一種流行于廣西、廣東、云南、貴州、四川、湖南等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打擊樂器。如竹節(jié)紋,《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說:“有竹王者,興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濱,有三節(jié)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yǎng)有才武,遂雄夷狄(《水經注》作“遂雄夷濮”),氏以竹為姓。銅鼓全部銅鑄,一般的銅鼓鼓面直徑約五十公分,高約三十公分(個別的較大)。鼓腔中空,無底。兩側有銅環(huán)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紋。 銅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紋,分為八個類型: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廣西北流出土一面銅鼓,高67.5、面徑166厘米,重300公斤。是現(xiàn)今世界大的銅鼓。全國各地收藏的銅鼓已達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間還有200余面。中國是世界上發(fā)現(xiàn)銅鼓數(shù)量多、鑄造和使用銅鼓時代早、歷史長的地區(qū)。在古代,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曾以占有銅鼓的多少,作為代表自己統(tǒng)治大小的象征。后流傳到東南亞地區(qū),如仰光,作用巨大。一般用于祭祀、樂器、召集、婚慶、節(jié)日等等。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流縣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一類銅鼓 。上述銅鼓鑄造試驗,所運用的技術、方法,都是現(xiàn)代的,工人的技術也很不錯,但銅鼓鑄造的難題始終無法克服。時值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到10世紀的唐末。流行于廣西北流、陸川、容縣、浦北、廣東高州等地。這種銅鼓的特征是:面大于胸,胸部略直,鼓腰收束、凹處平緩,足部較高。鼓面的立體蛙飾瘦小,蛙身無紋,一般為四只。又因鼓身遍布精細的云雷紋,故又有“云雷紋鼓”之稱。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靈山縣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一類 銅鼓。時當公元3世紀東漢末年到10世紀的晚唐時期。主要流行于兩廣地區(qū)。

以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佤族村寨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 一類銅鼓。據(jù)研究,銅鼓的年代最晚到清代中晚期,也就是說,我國民間鑄造銅鼓活動在清代以后就己經停止,鑄造技術也隨之失傳。時值公元8世紀唐代到20世紀清代末期。流行于云南省西南部的德宏、臨滄、西雙版納 、西盟等地,是佤族、傣族和克木人所用的樂器。鼓身較小,呈直筒形,面大于胸,腰、足無明顯區(qū)分。 這種銅鼓,鑄造精巧,鼓身輕薄,音響效果好。它的特征是:鼓面鑄有立體蛙飾,并兩三只 重疊一起,等距分為四組。有的還鑄出立體小象、蛇、海螺、玉樹等浮雕,由四只象雕作耳 ,獨特而別致。西盟型銅鼓,還流傳于緬甸、泰國、老撾等東南亞國家,尤其在緬甸北部克耶邦的克倫族中 廣為使用。故國外學者稱其為“克倫鼓”。


鑄銅銅鼓雕塑價格多在歡樂和喜慶的場面中出現(xiàn),但過去在苗族和瑤族的活動中敲擊銅鼓卻是必不可少的儀式。至于翔鷺紋、十二生肖、錢紋等,都與農業(yè)人生產有密切關系的自然現(xiàn)象和生物有關。生活在我國廣西北部山區(qū)的瑤族同胞至今在送葬之前還連續(xù)不斷地敲擊銅鼓:銅鼓聲音宏亮、深沉,鼓聲可以把死人離開人間的不幸消息傳到很遠的村寨,以便他的親友趕來參加葬禮。敲擊銅鼓亦可召喚前來護祐死者的,使他平安到達另一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