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天津市民族樂器廠二分廠是以藏族樂器和各種少數(shù)民族樂器為主的民族樂器生產(chǎn)制造企業(yè)。兼營制作國內(nèi)各種民族樂器。該企業(yè)產(chǎn)品主要銷往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同時出口美國、日本、南非、智利等國。廣泛受到贊譽和好評。
“馬頭琴所需木料至少要是5年以上的木材。手指頂弦奏出不同的樂音后,不要抬得過高,否則會影響演奏速度和人為地造成手指的緊張和僵硬?!彬v龍說,每隔幾年,自己都要前往東北、西南各省尋找能達到馬頭琴制作標準的木料。每當(dāng)尋找到一塊能制作好琴的木材,就好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友,因為“木材選擇直接決定了馬頭琴在演奏時能不能發(fā)出甘美、渾厚的音色?!?/span>
馬頭琴是中國 蒙古 族民間拉弦樂器。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馬頭琴形成了帶有鮮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這些流派又與蒙古族內(nèi)部和外部的聚散離合以及歷史變遷密切相關(guān)。蒙古語稱"綽爾"。琴身木制,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馬皮蒙面。聲音圓潤,低回宛轉(zhuǎn),音量較弱。相傳有一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以得名。馬頭琴由共鳴箱、琴頭、琴桿、弦軸、琴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組成,共鳴箱呈正梯形。
軋箏,又稱扎琴,滾琴擦奏弦鳴樂器
軋箏,又稱扎琴,滾琴擦奏弦鳴樂器。流行于中國河北、河南、福建、廣西、吉林、延邊地區(qū)的傳統(tǒng)樂器。馬頭琴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蒙古族拉弦樂器,因為琴的最上面雕有馬的頭像而得名為馬頭琴。軋箏的歷史悠久,大概有1500年歷史了。隋朝左右出現(xiàn),在唐代就已經(jīng)廣泛應(yīng)用于宮廷、民間。之后發(fā)展由于流傳地域的不同,其形制和演奏形態(tài)以及稱謂都有變化。在形制上,可分為比較長大和比較短小的兩種,弦數(shù)在7弦至13弦之問;演奏形態(tài)則有坐軋軋箏和立奏的軋箏。據(jù)《舊唐書·音樂志》載:“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彼侮悺稑窌酚衅渌L圖像,形制與箏、瑟相似,為長方形共鳴箱,面板上張弦數(shù)根,用細長竹片擦弦拉奏。在我國也面臨著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