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馬頭琴是產生和流傳于蒙古族的一種拉弦樂器。它那獨具特色的音色,悠揚、深沉、寬廣、抒情的旋律,蘊含了獨特的審美文化、人文思想和民族精神,與蒙古族的成長、發(fā)展、生活環(huán)境密不可分。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中,挖掘其文化內涵、拓展其文化外延,意義尤為深遠。手指頂弦力量過大,音質會發(fā)問,還會造成樂音偏高,而且影響手指的靈活性。本文就其傳說、形制、構造、演奏技法及馬頭琴音樂與所處草原文化脈絡的關系作如下初步探討。
在東北地區(qū)的呼盟、哲盟叫做“潮爾”。其定弦法有五度、正四度、反四度三種,其中以“反四度”定弦為目前常用的定弦方式,即內弦d1為高音弦,外弦a為低音弦。習慣上稱它為兩根弦是不確切的,因為每根弦都是由數十根至百余根組成的一撮弦,一般情況下高音d1弦可用0.15規(guī)格的尼龍絲90根,低音弦a可用0.15規(guī)格的尼龍弦130根,過多則硬,過少則軟,都會影響馬頭琴的音色。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馬頭琴形成了帶有鮮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這些流派又與蒙古族內部和外部的聚散離合以及歷史變遷密切相關。馬頭琴音色柔和、渾厚、淳美、深沉,富有濃郁的草原特色。
許多曲子拉熟以后,必須要經過無數次的“返工”才能基本成型,而每一次返工都要以“慢”為基礎。如果拉熟以后就不再慢練,就無法真的掌握這首曲子及其中涉及的技巧。
不會分段練習
很多人拉一個曲子,會一直從頭練到尾,總有錯音改不掉。針對這個問題只有一個解決方案,那就是反復拉不熟悉,容易出錯的小節(jié),這才是練好一首曲子的關鍵。
片面“練習曲”
練習曲只是鍛煉技術的一個手段,但并不是是練習基本技術的“圣經”,畢竟練習曲的內容少了很多音樂的律動性。其實把一些樂曲中的難點抽取出來練習,也不失為鍛煉技術的一個好方法。過度追求技術。
雖然沒有技術空談音樂就是“紙上談兵”,但是“音樂”本身,除了“音”以外,“樂”是更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