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中國古典園林以自然寫意山水園的獨特風格而著稱于世。園林中的“山”,即有真山亦有假山。承德的避暑山莊、蘇州的天平山高義園,即為真山園林的代表。而絕大多數(shù)的武漢景觀石古典園林中的山是假山;人工造山景觀石在中國傳統(tǒng)造園中便自然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假山石在園林造景中大規(guī)模的運用早可以追述到秦漢時期,之后景觀石在園林造景中的運用不斷得到提升,堆山疊石的手法技藝和意識也得到升華。
秦、漢時期假山之風大為盛行,而且規(guī)模很大,這時的假山是遠景式的土山和土、石結合之山。秦漢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的土堆成島,象征東海神山,開創(chuàng)了人為造山的先例。這種“海上三神山”水中島嶼的造園藝術手法,幾乎歷代帝王宮苑無不采用,就連一些私家小園也紛紛效仿。東漢梁冀模仿伊洛二峽,在園中構土為山,從而開拓了從對界的向往,轉向對自然山水的模仿,標志著造園藝術以現(xiàn)實生活作為創(chuàng)作起點。
構成黃蠟石的巖石為石英巖,是一種分布廣泛、成因多樣、由二氧化硅組成的巖石。石英巖從成因上又可分為巖漿巖類石英巖和變質巖類石英巖兩種類型,巖漿巖類石英巖由富含二氧化硅巖漿冷凝而成,緩慢冷凝,形成了顯晶質石英,迅速冷凝,則形成隱晶質石英。變質巖類石英巖主要有因化學或生物化學作用形成的硅質巖、硅質膠結的石英砂巖和沉積作用形成的石英砂巖,其中石英砂巖在一定溫度、壓力下產(chǎn)生變質作用,形成新的石英巖,是形成黃蠟石的重要基礎。
黃蠟石在形成過程中經(jīng)歷了構造、巖漿、變質等內(nèi)動力地質作用和風化、剝蝕、搬運、沉積等外動力地質作用。構造作用產(chǎn)生的斷裂將整個巖體分為一塊塊獨立的個體,墜入山坡、河流;風化作用改變了原巖的質地、色彩和紋理;長期的水流、風沙給巖石造成沖蝕和吹蝕;巖石在搬運過程中產(chǎn)生的滾動、碰撞,使得巖石的棱角被磨蝕,變得圓潤而光滑或玲瓏多變;氧化作用、交代作用和浸潤作用則形成多種色彩,如鐵的氧化和三價鐵的長期滲透、浸染,使黃蠟石呈現(xiàn)出典雅的黃色。不同的受力作用和過程,產(chǎn)生了黃蠟石不同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原生礦料就是玉石界所稱的“山料”;次生礦料的“山流水”,系石英原巖受地質作用散落在山溝、河床淺表,經(jīng)長期風化、剝蝕、氧化和礦物元素浸染而成;“籽料”,則是石英原巖受地質作用分裂、滾入河流中,經(jīng)過長期的水流搬運、沖刷和礦物元素浸染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