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煮后的漿液要用80~100目的銅紗濾網過濾,或振動篩加細過濾,去除漿內的微量雜質和鍋巴,以及膨脹的渣滓。加細放漿時不得操之過急,漿水流量要與濾液流速協(xié)調一致,即濾的快流量大些,濾的慢流量小些,批量大的可考慮設兩個加細篩。
凝固。凝固是決定豆制品質量和成品率的關鍵,首先應掌握豆?jié){的濃度和pH值,正確的使用凝固劑,以及打耙技巧的熟練。
包括以下步驟:①選用黃豆進行清洗、然后浸泡8-12小時;②將浸泡的黃豆進行粉碎打漿、分離豆渣;③將分離后的豆?jié){進行蒸汽高溫煮開,通過鹵水將煮沸的豆?jié){點制成豆腐腦,再將豆腐腦放入模具內進行過濾壓閘,經逐步過濾壓閘3-5小時后即為白坯豆腐干; ④將成型的豆腐干放入內含有適量的八角、丁香、桂皮、鹽、糖、味素的湯中進行鹵制,溫度為60-80℃、時間為5-8小時;豆制品加工操作人員必須保持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勤理發(fā)、剪指甲、勤洗澡等等。⑤將鹵制好的豆腐干進行真空包裝,包裝后進行高溫或紫外線滅菌后即為成品。
豆腐干含水率為豆腐的40%— 50%。
豆制品機械生產過程中如何凝固成形。豆制品機械的凝固過程又稱點腦,即按一定的比例向煮過的豆?jié){中加入凝固劑,使豆?jié){從溶膠轉變成豆腐腦狀。傳統(tǒng)豆腐的生產使用鈣鹽和鎂鹽作為凝固劑。蛋白質分子表面的水化膜和雙電層,可以使蛋白質分子之間通過鈣橋(Ca)或鎂橋(Mg)相互連接起來,通過這兩方面的作用,使蛋白質分子相互交聯(lián),形成立體網狀結構而凝固。點腦后要靜止一段時間,在豆制品機械生產中稱為蹲腦、漲花或養(yǎng)花。
在豆制品機械生產中鈣鹽常用的形式為熟石膏,100kg大豆用量為2.2一2·8kg。石膏是南豆腐(南方豆腐)常用的凝固劑。鎂鹽常用的形式為鹵水,有液體和固體兩種形式,液體的濃度一般為25一27波美度,固體和液體在使用時均調成16波美度的溶液,使用量為每100kg大豆加2一5kg (以固體計)。鹵水是北豆腐(北方豆腐)常用的凝固劑。豆制品機械點腦的工藝條件,點腦時主要的工藝參數(shù)為溫度、豆?jié){濃度和pH。點腦時的溫度一般控制在70一90℃,如果要求豆腐含水多一些,點腦溫度要低些,如要求豆腐含水少一些,點腦溫度可適當提高。這些都可以靈活變動的。由于大豆中植酸含量較高,可能會影響鐵和鋅等礦物元素的生物利用。
豆制品現(xiàn)在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因其營養(yǎng)價值高,方便制作,有減肥作用等等好處,越來越受歡迎。豆制品都是有豆腐衍變而來的,豆腐是早期的豆制品,那么你了解豆腐是怎么開的嗎?
關于豆腐的起源,歷來說法很多。古代即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孔子時代即有豆腐,一說是豆腐始于漢淮南王劉安。種說法支持者不多,后一種說法則自宋以來長期流傳。
淮南王劉安,是西漢高祖劉邦之孫,公元前164年封為淮南王,都邑設于壽春(即今安徽壽縣城關),名揚古今的八公山正在壽春城邊。
劉安發(fā)明豆腐,其實也是無意的。公元前164年,劉安被封為淮南王,都邑設在壽春(今安徽壽縣城關)。劉安好道,一直琢磨怎么就能長生不老,他不惜重金招納數(shù)千方術之士,在今天的八公山上談仙論道,著書煉丹,他們用山中的清泉水磨制豆汁,又用豆汁培育丹苗,不料仙丹沒有煉成,倒是豆汁和石膏、鹽起了化學反應,形成鮮嫩綿滑的東東,而這也正是豆腐的雛形。有人大著膽子嘗了一些,美味可口。劉安聽說后,與方士們又進一步反復試驗,終于使豆乳凝固到一塊,他們給這種東西取了個好聽的名字——菽乳,后來改稱“豆腐”。從此,豆腐在民間廣泛流傳開來。劉安也就無意中成為豆腐的老祖宗了。泡料時間應根據(jù)大豆本身質量、含水量、季節(jié)、室溫和不同的磨口區(qū)別對待,不能一切切。
發(fā)明出豆腐之后,又根據(jù)豆腐衍生出了各種豆制品,豆制品主要分為兩大類,即以大豆為原料的大豆食品和以其他雜豆為原料的其他豆制品。大豆食品包括大豆粉、豆腐、豆?jié){、豆?jié){粉、豆腐皮、豆腐干、腐竹、素雞、素火腿、發(fā)酵大豆制品、大豆蛋白5粉及其制品、大豆棒、大豆冷凍食品等。發(fā)酵性豆制品如天貝、腐乳、豆豉、酸豆?jié){等。豆腐串味香而且筋道,營養(yǎng)豐富,它即可夾燒餅配食,還可做風味鹵菜、麻辣燙、串串香等美食,前景異?;鸨欢鴤鹘y(tǒng)低效的人工操作嚴重制約了這個項目的發(fā)展。
以往的豆制品生產制造過程,即繁瑣又費力,現(xiàn)在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各種豆制品機械設備的出現(xiàn),改良,已經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方便快捷,但也有許多黑作坊生產出的豆制品衛(wèi)生安全得不到保證,對人的身體有很大隱患,所以一定要選擇豆制品設備完善干凈的正規(guī)廠家生產出的豆制品。含有鐵、鈣、磷、鎂、鋅等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其中,鐵的含量是牛奶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