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外部資源:與家人之間的鏈接,通訊方式,情感表達,感情支持;政府的社會支持與救援。典型話語:“隔離區(qū),隔開的是病毒,隔不斷的是親情!”積極取向、未來發(fā)展取向,積極賦義,播種希望,展望未來,活在當下,具體行動?!叭淌яR焉知非福”的例子。隔離觀察期間:難得的一段休整,終于可以休息一段時間了;運籌帷幄,養(yǎng)精蓄銳;活在當下;發(fā)現和創(chuàng)作生活的意義;娛樂,學習,情感交流,等。目標人群,社會公眾,確診病1人,疑似病1人,病1人家屬、密切接觸者,一線醫(yī)護人員,等。
會談次數:評估性的會談,一次就可以,對病1人進行排查;干預性的會談,一般需要三次及以上的會談次數,具體時間與間隔天數,要跟病1人一起商定。資源的發(fā)現和運用:心理救援者,是主動去訪問病1人,被動等待病1人打電話,往往效果不太好。共情:不只是共情病1人的情感,深的共情,是共情病1人情感深處的內心需要和愿望。心理救援者能夠跟軀體治1療的醫(yī)生一起查房,比較容易跟病1人建立起信任合作的關系;心理救援者,能夠在病1人中發(fā)現比較心理健康、有影響力的病1人,讓這樣的病1人,帶動其他病1人,進行更多的溝通與交流,開展團體活動,等。
評估行為表現。需要了解求助者的人際關系和日常行為受到什么影響,這些影響與事件的關聯性,以及求助者在行為層面上的表現,在此基礎上去核對求助者的應對策略,他是如何有目的、系統地幫助自己的。在會談結束時,要落腳到“當下的生活”,每天的生活安排,跟討論每天可以做哪些具體有益的事情。比如,他是采取的是回避、隔離、面對還是升華?他是如何思考的,他的行為傾向性如何。注意在這個過程中,尋找資源、新的行動可能性!
如何識別心理危機,當我們知道心理危機的表現特征就能知道哪些人需要幫助,哪些人可以自己抗過去。當一個人處在心理危機的狀態(tài),也就是心理失衡的狀態(tài),他會有一些言語、情緒、行為的表現。當一個人處在心理危機的狀態(tài),也就是心理失衡的狀態(tài),他會有一些言語、情緒、行為的表現。一是直接表露自己處于痛苦抑郁、無望或者無價值感中。覺得人活著有什么意思?為什么我那么倒霉?用語言表達出活得沒有意思,覺得老天對自己不公平。